前面是对胜解大乘的菩萨发瞋心,不愿意看他,背对着他。现在反过来是我相信他,因此就很欢喜地看他、称赞他、赞美他,这样会得到非常大的福德。平常我们很容易以自己凡夫的心去衡量他人,看他人不对,所以说最严重的就是「学我」。我们应该了解凡夫心的局限,要真正好好学佛,才有可能转得过来。平常很多脑筋好的人,往往就在这上面犯了非常严重、非常可怕的罪过。
下面又有个比较。就造业来说,杀蚂蚁的罪较轻,杀狗、杀牛的罪较重,如果杀人就更严重了。现在说把南赡部洲所有的人都杀光,或者把他们所有的财物全部抢来,这是何等严重的恶业;但比起另外一种情况:菩萨在好好地修行,譬如施食,哪怕他只拿很小的东西布施给一个旁生,我们如果去障碍他,不让他做,虽然我们并没有伤害那位菩萨,只是阻碍他修善行,这个时候所犯的罪是无法衡量的,比前面杀一切有情的罪更深重。
以上是具力业门当中的第一个,由福田门故力大,福田是专门指我们所对的境来说的,是造业当中事、意乐、加行、究竟中的「事」。这里告诉我们,这几个境有特别强大的力量,所以对这种对象所造业的力量也非常大。因此凡是这种地方,我们应该非常认真,好好谨慎防止,不要去犯。第二所依门力大,原则上是讲我们的意乐方面。
造罪的时候,同样以身口意造业,可是罪的轻重却有差别。就像即使很小的一粒铁丸,掉到水里马上下沉,如果把它制成器皿,比如锅子,比起那小铁丸大很多,但是它却会浮在水上。同样地,我们以身口意造业,如果有智慧的话,虽然业很大,却可以不沉下去(指堕落),乃至于可以派上用场,所以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佛法真正讲的就是智慧,不过注意哦!智慧不是脑筋好,脑筋好可以帮助我们生起智慧,这是事实,但是脑筋好并不是智慧。
这个原因依《经》说,就像苍蝇被牠喜欢吃的涕粘住了就脱离不了,愚痴的人造了很多小罪而被小罪所牵。这是因为他虽然造罪却并不了解这样做是错误的,因此也就不会生悔,这是我们一般人最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由于没有悔心,所以不能行善。其次,造了罪还要覆藏,由于覆藏,虽先有善为恶染污。
关于覆藏,文字很容易懂,内涵却很不容易懂。岂但是佛法,其实儒家也是这样。《论语》上面有几句很有名的话,「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有过失一定要掩饰,君子则不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过失,人人都看见,因为他不会遮掩,遮了就看不见。这是说出理论,事实呢?我记得有这么一件事情:陈司败问孔老夫子:「昭公知礼乎?」孔子回答:「知礼。」他反问孔子:「昭公娶同姓的女子为妻(那时候的礼节是不允许的),如果昭公知礼的话,还有谁不知礼?」孔老夫子听见了,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件事情从表面上去看,是孔老夫子犯错了,仔细去看,我觉得孔老夫子没有犯错,因为昭公是他的国君,以一个国家来说国君最尊,以家庭来说父母最大,人家说你的国君或父母的过失,当然是应该为他掩饰,所以孔夫子是有道理的。要是普通人遇见这种情况一定讲很多道理,孔老夫子不讲道理,他却说:「丘也幸(我真有幸啊)!苟有过,人必知之。」
我为什么讲这个特点?因为凡是世间、出世间的圣人皆是如此。一般凡夫没有理由,还要想尽办法掩饰,有很多人很巧妙地转了个弯来掩饰。孔老夫子的确有理由,但当别人指出他的过失时,他不会责备别人不懂礼貌,不会狡辩:我这样做才是如理行。孔老夫子这样做是有很多原因的,因为即使对方说错了,你把他挡住,以后人家就不愿意跟你说了,这就是挡住别人来向你进谏,以及自己能够学习的机会。
所以孔老夫子说他自己有几件事情是最担忧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担忧好的事情不能去做,晓得不善却不能改;而我们晓得不善,竟马上把它掩藏起来,这就是智与痴的根本原因。但愿我们好好地互相策励,只要我们能真正改过,「人皆仰之」。另一方面,就算想尽办法掩饰,人家还是看得很清楚,既然你掩饰了,人家又何必讲呢?反过来说,看见人家掩饰过错,你虽然没讲,可是你会不会因为他掩饰了,就觉得他对?还是你心里面更是觉得:「唉,这个家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是我们要很认真思惟的。因为不能改过迁善,先前的善业又被恶所染污,所以本来很小的罪在此生受掉就算了,结果却因为自己非常重的愚痴,没有智慧,就变成眼前不受,可是将来堕落到最可怕的地狱里边。
由于这五相,造了轻的恶业却会在地狱受苦果。这地方点出来所依门是智慧。下面五点指出真正有智慧的人的做法:首先,万一做错了,他能够追悔。实际上我们是无法避免过失的,必须要了解这个特点。不要说佛法这么深广,即使以世间法来说,《论语》告诉我们:「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而不能改,这才是真正的过失。照理说我们犯了过,晓得了应该马上改,就怕自己不晓得,人家愿意告诉我,「啊,真高兴!」因为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改。我们现在的致命伤,是犯了过还要想办法掩饰,人家告诉我了还不愿意听,这个是我们学不上去真正的根本原因。所以了解了以后,对以前造的恶要去追悔。前面说过业会增长广大,你追悔的话,那个业就不再增长,只要不增长,它就不一定受报。这才是我们真正学佛的佛弟子应该注意的。假定有好脑筋用在这里就对了,这时好脑筋就帮助我们增长智慧。往往是有好脑筋的人却不好好地从这地方去做,对法不重视,知道了还故犯,那是更严重。对于这点,但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好好地策励。
这是第二种所依,《宝蕴经》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有情全部进入大乘,都具有转轮王这样高的地位,然后各以灯烛,量像大海水那么多,灯烛的炷像须弥山那么大,这么多的人以这么多的东西去供养佛塔,这个福大得不得了,但不及出家菩萨作小小的供养。前面是一切有情趣入大乘,他们都是菩萨哦;后面那也是位菩萨,不过是出家的菩萨,这个出家菩萨以小小的灯烛供养佛,福德比这么多的在家菩萨大。以意乐而言,出家、在家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福田都是佛塔,出家菩萨供很小的东西,在家菩萨这么多的人,供这么大的东西,但功德却是出家菩萨大。为什么?所依门力大──依戒。前面所讲的是依智能,第二个是依戒。
所以很明显的,差别在所依的戒。这个戒有三种,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是别解脱戒,一个是菩萨戒,一个是密乘戒;另外一种说法:一个是摄律仪戒,一个是摄善法戒,一个是饶益有情戒。越后面的戒越深越广,所以修道的时候,得到的功德越大,那就是所依门力大的缘故。以在家人来说,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所修的善根比起未受戒时,前者的功德也远远超过后者。
上面说具戒而行善的话功德极大,但反过来说,以受戒之身造恶业的话,罪过也是一样极大,因为它是具足大力量的,造善业可感得极大的乐报,造恶业则感得极大的苦报,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戒有这么大的功德,你受了以后,小小的持守就有绝大的功德,小小的违犯也有很大的损害,此处特别是说明这一点。所以戒律上面告诉我们:宁愿吞热铁丸,千万不能以犯戒身去受用人家的供养。万一我们犯了怎么办呢?要忏悔,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说,忏悔非常重要。
看了这个可能有很多人会说:「这么严重,好可怕哦!我不敢出家,不敢受戒。」条件不够的话,的确不要;可是一般人来说,如果具足条件的话,那不要怕。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虽然你不受戒就不会因犯戒而堕地狱,可是不受戒的话,你没有这个善根种子,要走上去是非常困难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佛在世的时候,凡是要出家的人,佛陀的弟子们都要观察他有没有善根。没善根是不可能出家的,因为没善根,你出了家也是不可能修行,如果做了坏事更是要堕落的。
佛经上有很多这种典型的例子,其中一例是:有人喝醉酒了,跑到祗洹精舍要求出家,寺里的大比丘乃至阿罗汉,一看,知道他喝醉酒了,看看他有没有善根,上座一个个都说没有,他就吵、哭、闹!等到佛回来了,就问他:「你有什么事?」他说要出家,佛就把他带进来,让他出家,他高高兴兴地剃了头,出了家。酒醒后,他才发现自己怎么出家了!就逃回去了。后来弟子就问佛:「世尊,你不是说出家需要条件吗?为什么你这样轻易让他出家呢?」世尊说:「这个人从来没种过善根,他今天幸好喝醉酒跑来,给他种个善根,种了善根,他将来就有很好的果报!」所以不管怎样,真正地比较起来,就算出了家下地狱,也是值得的。我绝对不是鼓励大家出了家做坏事下地狱,对我们已经出家的人来说,知道犯戒的后果这么严重,应该策励自己不要犯戒,而不是因此而不敢受戒,因为只有佛法可以救我们,世间是没有路的。
比起普通世间人造十恶业,出家人造恶的话,由于所依门力大,所造的恶是非常非常可怕,特别是现在末法的时候。反过来说,末法的时候持戒很难,但是如果认真去做的话,哪怕持小小的戒,其功德是绝对地大,比正法的时候还要大,这一点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但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很认真地策励自己。
事物是指我们布施、供养的东西。所有的布施当中,以正法布施为胜;诸供养中,以正行供养为胜。正行供养前面已经说过了,法布施到后面会讲。正法布施是最最超胜的,因为正法布施是兼财施的,而财施不能兼正法布施,而且财施是有限的,法布施是无限的。现在有很多人误解法布施,认为法布施是指口头上宣讲佛法,其实不只是这样,当然,讲道理确实是法布施,布施的是教量,但还要实际上的行持才能真正帮助人家,何况讲法若要真地讲得圆满,自己也应该要有实践的经验,这一点我们要知道。否则我们嘴巴上面讲一讲,虽然有功德,实际上这样还是很遗憾。有太多这种典型的例子,有很多人能说善道,但因为自己条件不够,结果变成三世怨,这非常可惜。听的人如果如理地听,当然是会受用的,所以他的功德还是在,不过对他自己来说变成三世怨,那是很划不来的。我曾听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前世是个修行人,他讲法讲得非常好,能说善道,很多人受用,很不幸,因为积了功德,下生再来的时候,就变成条件很好的世间人,造了很多恶,死后三恶道无处不去,这样的结果实在太严重、太可怕!
《宝蕴经》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有情统统各建佛塔,而且那些塔都大得像须弥山一样,而且还经微尘沙数劫这么长的时间,拿所有最好的东西去供养,这个福德是不得了的大。前面讲供养的时候说,乃至喝水,我们观想供养,都有这么大的功德,何况现在这么多有情供养这么多东西。假定菩萨以一切智心(这就是他的意乐),哪怕只散一朵花,这个福远远超过前面的。什么是不离一切智心?就是希求成佛之心。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先看八地菩萨的功德。以我们的了解,修道要进入资粮位都很困难,然后加行位、见道位,到初地菩萨的功德就不得了,然后从初地到八地还要一大阿僧祇劫,到八地是彻底跟二空相应了,这时候哪怕供养一朵小花,这个福德之大,前面七地所有菩萨,乃至所有有情的一切功德全部加起来,都不如他供养一朵小花的功德。佛的功德更是无量无边,菩萨小小的供养就有这么大的福德,我们了解以后,如果能常常去思惟发菩提心的功德,就不会被眼前小小的利害所阻碍。
我们最严重的障碍是只看见自己眼前的一点利益,一般来说,讲共下士很容易,但是我们很难看见共下士应该看见的。下士是共通的,共下士是透过下士应该走上去的共道,可是我们只能看见下士,看不见共下士。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有深远的目标,才不会被眼前这种小小的利害所障碍。因此这里就是告诉我们,要想累积福德、净除罪障,理论了解了,就要多多去思惟、观察,扩大我们的心胸,没有第二条路,因为这都不是我们凭过去经验可以得到的东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