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来就是释迦牟尼吗,别被电视剧影响了 [复制链接]

1#

首先得了解“佛”这个概念,什么是“佛”?这是佛教对佛陀的尊称,指的是觉悟“正等正行”的圆满者,在中国文化里代表“得道”的人。觉悟者拥有超出一般智慧的智慧,称之为“般若”,所以说“般若”是诸佛之母。

大家必然听过这样一句话,佛是过去人,人是过去佛。所以说“佛”只是一种称号,佛有十大称号,佛教弟子一般称佛陀为“世尊”。这是“佛”的概念。

而我们平常说的“如来”实际上出自《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而我们所知道“如来佛”的概念来自于影视作品,很多人认为“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将两者合二为一,这样的见解是错误的。

“如来”是一种境界,对自身理解以及对这个世界理解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任何思想行为都浑然天成,与自然相合一,因此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让大家活在当下。《心经》里面的“空”正是对这种状态的最好诠释。“空”的状态是明白“自性”,是一切众生都拥有的清净佛性,是离一切分别妄想执念而生出来的如来自性。六祖曾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是自性的根本体现。

释迦牟尼是谁,大家应该比较清楚,正是佛教的创始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出生在古印度,如今的尼泊尔境内。出生在皇室家族,是太子,起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俗姓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悉达多刚出生时便与众不同,出生便能走路、言语,走了七步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做评价,最后的“唯我独尊”是关键。对世间万物的认知都从自己“心”中出来,“我”非常关键,所以“唯我独尊”。

悉达多虽然是太子,但有一颗大慈悲心,体恤世间万物。在出皇宫游玩时看到人间并不像自己看到的那样,到处充满着饥饿、动乱,百姓流离失所,生命得不到保障,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触动了悉达多敏感的心,因此之后放弃了王子的优越生活,决定到世间寻找解脱之法。

悉达多选择苦行这条路,在外漂泊流浪,日子很清苦,但改变不了悉达多的初心,改变不了他苦修的心志。在此过程中,屡次遭到他堂弟提婆达多的破坏、阻挠,都没有消磨佛陀的意志。我们能有这种意志,试问什么事情不能成功。认准目标就去行动。

经过六年的苦修,走过一些弯路,终于在菩提树下得成正果,了通三世因果,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

释迦牟尼的故事有很多,大体修行的过程一两句话可以概述。需要知道,这些只是文字,是表面的知识,在文字之上还有智慧。释迦牟尼是表面的称呼,人人都可以是,但只能是一个“称呼”;如来也是一个称呼,但能明白其本质的概念,自己心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才是最大的果报。

人的一生可以是“释迦牟尼”可以是“如来”可以是“佛”,若识“本心”皆可认识,不识只能是概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