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少年维特之烦恼那个少年从来都不是一个 [复制链接]

1#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小说描写少年维特爱上了绿蒂,但她早已与阿尔伯特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在工作上,又因为出生低微,遭遇贵族歧视,阶层固化等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他的痛苦。最终留下遗书,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线不复杂,以书信的第一人称方式也易于理解,它似乎只讲了一个爱情悲剧,但又不止于止。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常常因为它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具有某种开拓性,以及可被广为借鉴的普世的意义,《少年维特之烦恼》也不例外。

它的价值在于借维特的故事,作者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有着异常强烈的时代精神,它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时代的普遍意义。而且,在新的时代,它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少年维特是怎样的人?

维特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靠父亲的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诗会画,多才多艺,喜欢真实、自然,因不喜欢城市生活,独自前往一个偏僻的山村生活。后因为感情等原因回到城市,最后在乡村的住处于夜晚十二点开枪自杀。

综合文中多封信中透露的信息和多个片断,不难发现维特的伟大之处:忠于自己的内心,不信上帝,不守陈规,向往自然,以一已之力反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

十八世纪的欧洲社会正处于死气沉沉的封建社会末期,各国之间战乱不断,与殖民地的矛盾冲突也不断激化。

社会等级质度森严,贵族阶层高高在上,自以为是,下层人民普遍贫困,忙于生存,整个社会普遍缺乏生气。而此时,宗教的“上帝主宰一切”正在与宗教改革畅导者的无神论作斗争,人们的思想正处于动摇、混乱之中。

维特身上展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气息。他朝气蓬勃,离开沉闷虚伪的城市生活,带着自己的思考,独自回归“自然、真实”,以行动开始率先探索更有意义,更好的生活。

“自然”是维特检验生活各方面的标准。

他长时间身处自然之中,赞颂真实的自然一草一木之美;他亲近自然的人,喜欢与乡村里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相处,过厌迂腐的贵族、虚伪的市民;他主张艺术也皈依自然,让才能自由发挥,抛弃一切的规则和束缚;他推崇民间诗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中描写的先民的朴素生活。

更深一层的“自然”是他对感情的态度。

他知道绿蒂已订婚于他人,却仍一见钟情于她的天真无邪,以及举止行事中保持着的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虽然他也矛盾,但一直无比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内心,且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对绿蒂的喜爱。

除了爱情真实自然,他也发自内心同情因失恋而自杀的少女,和因爱成恨而犯罪的青年长工,蔑视宗教信条和法律道德,对阿尔伯特这样表现得体、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

所有这些对于“自然”的呼唤,实际上就是反抗不自然的封建社会的呐喊。在那个人人自卫,安份守己或急功近利的时代,他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走进自然,并亲身实践自然法则,不仅仅是自己享受生活,还给世人提供了一种出路,精神的归宿。

可惜,他不够强大,还是太渺小,改变不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他心爱的绿蒂,因社会压力,封建礼仪,要求与他少见面,拒绝与他过多交流;他交谈甚欢的长工,因为别人争权夺利失掉工作,痛苦杀人,他再怎么求情也无济于事;他欣赏的菩提树下那位贤惠的妇人,也由于贫困,失去了自己的小儿子,他也只能事后给点钱以示安慰。

社会中种种不正常、残酷的事情依然在发生,他只能痛苦的被告知。甚至最后开枪自杀了,所有的一切也依然继续,他始终无力改变。他是伟大的,却又很渺小。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向往美好并亲身实践中,保持着以一种难得的真诚和激情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但同时又无比纠结软弱。

自从对绿蒂一见钟情,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爱恋中,疯狂热烈且坦诚地爱着绿蒂,但又隔三差五命令自己再也不见她,而且因此悲观感伤,痛苦不已;对绿蒂的未婚夫的态度也变化极大,前一天会因为他“通情达理”不干预她和绿蒂相处,夸赞他是个好人,等二天就立刻说他是个坏人,因为他们仨在一起时,他眼神透露着某种不友好,但再过一天,阿尔伯特又会变成一个好人,因为某些善意宽容。

爱情里,他的可爱与可恨表现得淋漓尽致,想得多,变得快,但又无比认真坦诚。

除此之外,对生活的意义也思考得很多,会因为很多细节被宽慰,天空突然放晴,也会因为某些小事,愤怒郁闷。

路边一朵盛开的小花小草,便能给他生活启迪,连想到自己创造一个新世界也是很有可能的,觉得世界美好极了;但一棵他喜欢的菩提树被砍,他便气得几乎发疯,一直气难平,“恨不能把那个砍第一斧头的狗东西给宰啦”,感慨世人糟蹋身边的美好。

他胡思乱想,多愁善感,极度敏感,且在该做决定时不绝决,不该决定时又冲动行事,最后的自杀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他又具有让人又爱又恨的一面。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意义

在欧洲正处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转折的动荡时期,维特的形象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其中的青年一代。

在经济上,他们通过劳动和努力积累了大量财富,都朝气蓬勃、满怀激情,但*治上却没有什么权力,且受到社会多阶层的歧视和不平等对待。这种矛盾冲突让他们强烈渴望打破等级界限,建立符合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

他们提出“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等口号以反对封建束缚,以“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理想。歌德本人就是“狂飙突进”思想运动的排头兵,维特就是突出的形象代表。

但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封建贵族的势力仍很强大,资产阶级在与它的较量中大多失败了。面对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心怀无从实现的理想,年轻软弱的资产阶级中普遍滋生出悲观失望、愤懑伤感的情绪,一时间伤感多愁竟变成为一种时髦。正如维特的情绪多变,易因物喜因己悲的性格特质。

虽然最终以维特自杀的悲剧结局收尾,但这本书及这个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依然点燃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心中蓄积已久的情绪,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

歌德在《诗与真》中讲得相当明白:

“这本小册子影响很大,甚至可说轰动一时,主要就因为它出版得正是时候。仿佛只需一点引线就能使一个大地雷爆炸似的,当时这本小册子在读者中间引起的爆炸也十分猛烈,因为青年一代自己身上埋藏着不满的炸药……”

除了当时欧洲的影响外,当它半个世纪后传入中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年,中国首次出版了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五四”精神影响下的一代中国青年,在洋溢着“狂飙突进”精神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找到了知音与共鸣。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首附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二版()前的短诗,一时在许多中国青年口中传唱不息,变成了对封建旧礼教的挑战和抗议。

而且,该书对整个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都很大,不论是内涵到外延,还是思想到行动,或是结构到形式,都深深地启发了一代代寻求突破的中国青年及其他领航者,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凝聚智慧,前赴后继,为心中的理想努力,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在当今社会,本书也很有借鉴意义。

日新月益、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似乎谁都有无限机会,各种可能,但实际上也有许多看不见且早已固化的束缚。

在现在互联网+的时代,经济、社会活跃,网络为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便利,很多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不凡的成绩,网红、博主、大V相当有影响力,在市场经济自主调配资源的作用,网络世界进一步吸引了更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