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若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佛法的追求其实就是 [复制链接]

1#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小诗,是年由“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著名诗人殷夫翻译而成。原著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创作的一首短诗《自由与爱情》,后来经过鲁迅先生的传播,在中国流传极广,曾一度被引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外国诗歌之一。

这首诗很有深意,讲述了生命、爱情、自由,这三样已经是世间最宝贵的事物之间,谁是最可贵的。诗人裴多菲选择了自由,他认为这高于一切。

从裴多菲的生平来看,他是个爱国主义战士和诗人。在25岁时,就领导了布达佩斯的武装起义,后来起义演变成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爱国主义战争;在与沙皇军队协助的奥国统治者的战斗中,他以诗歌和战刀为武器,26岁就壮烈牺牲于战场。他以耀眼而短暂的生命印证了自己诗中的追求——自由高于生命和爱情。

之所以先提到这首诗,是因为我当初读到的时候,就隐隐觉得此诗和佛法的追求是非常契合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我们说到佛法的存在是为了追求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为了超出生死轮回之外,为了解脱一切烦恼之苦,为了无上的智慧,为了普度众生,为了成佛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了在净土佛国中永远安乐幸福。

其实,面对这些答案,在反复深思之后,我发现佛法的追求其实也就是两个同样的字——自由。

为什么说是自由?佛法就是为了追求自由吗?

是的,没有错。

在佛经中,佛陀反复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佛对众生的悲悯。佛认为众生是非颠倒,认假为真,沉沦在苦海中无法自拔,太可怜了。究竟可怜在哪里?其实就是因为这两个字——自由。

众生都不自由,无始以前乃至无穷以后,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人都要象奴隶一样,被重重枷锁奴役和束缚,没有一个众生能作得了自己的主,能真真正正做自己的主人。

每个人都身不由己的生,身不由己的死,身不由己的爱和恨,身不由己的奔波操劳一生。既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摆脱这一切。我们只是惯性的生活着,生老病死着,在枷锁的束缚下努力的活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圆满。

生命,乃至宇宙,仿佛都是由于一种惯性在永无休止的运转。

然而,世界上总有人会思考得更多。

佛陀当年由王子而毅然出家的原因,据说是长期被保护在王国的宫中养尊处优,享受一切青春美好,却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真实,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佛陀按耐不住想溜出宫看看。

他先出东门,看到一个衰老不堪行走的老者;又出南门,看到一个病者在地上呻吟;又出西门,见到众人围着一具尸体哭泣;最后出北门,却见到一个出家修行人。

佛陀终于见到人生真相,回宫静思,明白原来一切众生都一样,生老病生最终逃不过,美好的欢娱终究是短暂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真正的绝对的自由,能做得了自己生命的主。如何获得真正解脱,让这个生命绝对自由呢?让众生都能由此受益呢?受到出家人的启发,佛陀认为这是最好,最接近真理的一条路。

于是在一天夜里,佛陀抛妻弃子,放弃荣华无忧的生活,偷偷和仆从车匿逃出宫外,踏上了出家苦行之路。

和《自由与爱情》这首诗写的一样,佛陀的发心,就是为了生命真正的自由,放弃了世间的恩爱;后来雪山六年苦行,日食一麦,更是连命都打算不要了,也要找到成道解脱的方法。这其实,是在没有路的情况下找出一条路,因为在当时的世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来指点佛陀如何修行。

最终在菩提树下,佛陀发誓,不成道就死在此座,于是在六天之内,佛陀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在第七天的凌晨,抬头一看,睹明星而悟道,由此大彻大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佛果,也完全获得了解脱的大自在——真正的绝对的自由。

佛法,也就由此产生了。

可是,佛陀在成道后说的第一句话却是:奇怪啊!原来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只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原来,一切众生苦苦抓取不放的那个东西,那些以为是真实的妄想和执着,正是生生世世束缚奴役我们的东西。一切众生本来就是生命的真主人,本来就是自由的,和佛陀所证悟的并无二致,只是被妄想执着迷惑了,所以不能解脱。

成佛,确实也就是这么简单。

然而至简,却又至难,一切全靠自己。

正如佛法的这首偈子:

佛在灵山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往期文章

佛说:再大的福报,也经不起这三件事的消耗,能不犯,是多福之人

梦中化去痛苦业障,不可思议经典:《僧伽吒经》,抄一字有大福德

佛学|波斯匿王问佛的故事,能真正读懂它,也许见性开悟只在刹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