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位大德法师的10个智慧开悟,太受用了 [复制链接]

1#

自从佛陀创立佛教以来,发扬和传承其佛法和智慧的僧众越来越多,在中国不仅有藏传佛教,还有少林的禅宗,以及后来发展出的曹洞宗、华严宗和其他六大宗。印度目前的佛教发展的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咱们自己国家的佛法和佛学智慧却是一直在开枝散叶,广为传播。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无论是远离尘世的寺庙佛学,还是贴近尘世的人间佛教,都涌现出了不少大德高僧、智慧法师,抑或觉悟方丈。

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些佛家智慧,学习佛学中的精髓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哲学诗画今天精选了10位大德法师的智慧语录,一起来精进学习。

1、明海法师——做轮回和变化的主人

心并不是一个不变的精神实体,而是像一条河一样念念迁流不断的连续,是一个过程。每时每刻,我们的心念都不断在出现、不断在消失;起起落落,生生灭灭。这念头的起和落,生和灭,其实就是苦和乐的轮回。

念念之间,我们在不断地经受六道的轮回。因此,六道轮回并不只是临终之后发生。为什么我们要修这个心?就是要在念头的生灭上,要能立住、站住,能做轮回和生灭的主人。在心念的生灭上做了主人,六道轮回将被我们战胜。

2、学诚法师——如何去除烦恼?

修行人必须要有“善法欲”,才能扭转深重的习气和烦恼,这个不是不能有,而是必须有。只有这样努力下去,我们才能做到“无求无得”“身心自在”。

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安宁与祥和?究其根本,我们的痛苦不是源于外在的人、事、物,外在的只是一个缘,根本上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人为何不开心而自寻烦恼呢?这是因为我们内心里充斥着一个沉重的、庞大的“我”,从小到大,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内心感受到的都是这个“我”——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的喜好,我的自尊,我的利益。有了“我”,也就有了“他”,在我们的观念中就会形成种种与他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并非真实存在,只是自己的一种感受,因而是虚妄的。由于我们常常本能地以“我”为中心看待周围的一切,这就造成很多想法是片面和错误的。

减轻烦恼,享有快乐,就要从去除烦恼产生的因入手。对于我们内心牢牢抓住不放的这个“我”,要尝试着放下。放下得自在,放下得轻安。除了放下自我,另外就是利他。以真诚的爱心,去关心别人,利益别人,我们的心会打开,会复苏,就能拥有生命中美好的一切,进而远离烦恼。

3、圣严法师——不好的情绪是慢性自杀

瞋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瞋心就如同慢性自杀,所以要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情绪这个东西又是非常不好控制的,甚至无法真正完全控制的,怎么办呢?

对待坏情绪,最好采取疏导的方式,真正地化解瞋心。而瞋恨和慈悲是相对的,因此只要我们多培养、增长慈悲心,瞋心自然就会减少了。所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看事情,转变自己的情绪,以更积极的慈悲心、爱心来看待世界,这才是化解瞋心最好的方法。

4、星云大师——诚实是做人根本

做人要诚实,诚实代表一个人的人格、信用,所谓‘人无信不立’,人不诚实,不能成功。诚实是做人处事的根本。

佛教讲‘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其中有一‘出广长舌相’,就是舌头伸出来能覆盖着鼻子,这是由于三十世不说谎所修得的相好。另外有一位香口沙弥,不但不说谎、不骂人,而且说好话、说善言,最后他说话时,口中完全没有秽浊之气,只有满口芬芳,所以大家称他为‘香口沙弥’。由此可见,诚实有诚实的好因好果,说谎也会有说谎的恶因恶果。

5、虚云大和尚——修行犹如守城

我们用功的法子就如昼夜六时的流水一般,不要令它间断,要灵明不昧,了了常知,一切凡情圣解,一刀两断。古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四句是黄檗禅师说的,有二种意义。前两句比喻,说我们用功的人,把守自己的信念,犹如守禁城一样,任何人不得出入,这是保守得非常严密的。要使一向贪着色、声、香、味、触、法的贼不能侵犯,故曰如守禁城。

后面的两句,“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比喻,即是我们三界众生沉沦于生死海中,被五欲所缠,被尘劳所惑,不得解脱,故拿梅花来作比喻。因为梅花是在雪天开放的。大凡世间万物都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冬天的气候寒冷,一切昆虫草木都已冻死或收藏,尘土在雪中也冷静清凉,不能起飞了。这些昆虫草木尘土灰浊的东西,好比我们心头上的妄想分别、无明、嫉妒等三毒烦恼,我们把这些东西去掉了,则心自然自在,也就能如梅花在雪天里开花吐香了。

修行用功,贵在一心,切莫分心散乱,空过光阴,否则,明天等待你的依然是浑浊不堪的老日子。

6、一行禅师——成为自由之人

每天的每一刻,都是训练自己念念分明的活着、聚集正念能量的好机会。每分钟的修行都在聚集正念的能量,正念并非来自身外,而是你的内心。正念的能量可以帮助我们活在当下,完全地活在此地、此刻。

如果你还牵挂、担忧过去,或担心未来,随时带着工作、害怕、焦虑或愤怒,你就不是自由的人。因为你未完全地活在当下,生命就不真的属于你,周围的一切、蓝天、白云或花朵都不是你的。所以,为了真真实实地活着,为了能深刻的感知生命,你必须成为自由的人,培养正念可以帮助你获得自由。

而正念的能量就是活在当下的能量,正念让你的身心合一,当你练习念念分明地呼吸、走路,就能从过去、未来、工作中解脱,又重新而完整地活着,完全地活在当下,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人。

7、阿姜查尊者——最好的禅修之地,在你心里

对于修行,你真正唯一需要的是由诚实与正直开始,无须大费周章。让觉知从你的心中自然散发出来,你就会正确地修行。只要你掌握了佛法,去除了贪、嗔、痴,任何地方都能修行佛法,不一定非得去你自以为应该呆的地方。

对于觉悟者来说,一切你想要的禅定,都在你心里,所以,佛陀说:“智者自知”。

8、永信法师——幸福就是活在当下

如果有人问我,你幸福吗?我会反问他,活在当下,谁不幸福?

当下是什么?当下就是不涉前世,不及来生,唯论上苍所赐予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所以,请修禅的人不要刻意地去追求什么幸福,也不要抱怨自己命运多舛,时运不济,怎么做都不如别人幸福。因为能够有此生,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你幸福吗”对我们学佛修禅者而言就是一个伪命题。

佛祖释迦牟尼住世初期,连个固定的居所都没有,过的是纯粹游化的生活,但他仍然十分乐观,并本着“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利他度人、自觉觉人”的信念,四处讲经弘法,终在鹿野苑的一颗菩提树下化度五比丘,创立了原始的佛教。后来,摩揭陀国国王阿阇世和拘萨罗国富商须达长者相继为他捐建竹林精舍和祗树给园,可是他依然带着他的弟子行乞,直到皈依佛门者挤破寺院门槛,他才不得不接受供养。在佛祖心目中,贪欲就是慈悲的大敌,能够活在当下,为众生解除痛苦做点实事;能够激励众生以大德为榜样,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多发菩提心,多发慈悲心,多做积德事,这便是最大的幸福。

9、慧律法师——远离妄想有如鸟出笼

鸟比喻我们的心,出笼比喻解脱,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如果我们的心被假相所困住,就像鸟没办法出笼。简单讲,愈执着、愈分别,你那个鸟笼就愈坚固,怎么跳都跳不出来!别人随便一句话,就可以让你捆住多年,不得解脱,这叫作观念。我们最大的鸟笼在哪里?最大的鸟笼就是观念。什么是观念?即我们在成年后,通过自我的理解和认知所建立的思想或价值系统。缘起法不可得建立的妄想,就是观念的妄想。

如果你还执着于世间的任何一相、一种观念,你心中的那只鸟就不自在。有没有做到如鸟出笼呢?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如果是证得阿罗汉果,那就是大鹏金翅鸟展翅而飞了,大自在也就来了。

所以用这个“鸟出笼”,来印证自己,就知道你是不是一个解脱的圣者。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或否定,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跟修行没有关系!如果你做不到“鸟出笼”,那你就会被困在万千变化的假相里,这个离修行成道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要想我们的心活得安详,自在,就要远离妄想和假相,做到“鸟出笼”。

10、净界法师——娑婆世界(即尘世)的真相

空观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妄想——好的妄想、坏的妄想全部停下来,把生命归零。重新借假修真,借娑婆世界的假相让你厌离娑婆,借极乐世界的假相让你欣求极乐。

娑婆世界对我们的折磨,是让我们永远活在没有安全感当中,你得到的所有东西随时会失坏,“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须到来”,娑婆世界永远是不安稳的。面对生死疲劳,你永远活在变化之中,要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应对各种人事。这就是娑婆世界的最大过失——无常败坏。你只要在娑婆世界住一天,你就没有所谓的安稳性可言。

而快乐的基础是安稳,这也是人的最基本的诉求,我们凡夫在受用快乐时总有一种期待和妄念,希望它是长久性的、是安稳性的,希望快乐可以永远伴你左右。但怎么可能呢?因为无常败坏一直在那里,它不会让你实现。

由于无常败坏,当我们回忆过去回想人生,大都是痛苦的因缘多,快乐的时间少。人生被搞得是得不偿失,快乐跟痛苦不成比例。佛陀说快乐如刀上的蜂蜜,当你舔蜂蜜时你的舌头会被割伤,你会为这种快乐付出代价。所以,娑婆世界的快乐全部都有代价。如果我们认不清这个真相,就会一直在娑婆世界里打转,永远无法超越和解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