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法的核心思想,与他最初传 [复制链接]

1#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55402153973420&wfr=spider&for=pc

在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古代印度,是一个思想非常发达的时代。不光拥有婆罗门教这样的高端势力,还有众多的思想体系。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神通以及永生都非常的追求。由此而出现了许多的修行方法。就算是传得最广泛的婆罗门教,也是从古代印度的吠陀教中分流出来,独立成支。其中,还包括耆那教,拜月教,拜火教以及其他的修行方法等等。

释迦牟尼离开皇宫修行,一开始并没有独自修。他一路出游的同时,看见过许多的修行方法。有的耽于享受,有的自我摧残,有的则进行其他的崇拜活动。这些方法,在当时都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所以信众也比较多。

特别是婆罗门教,认为梵天掌控着一切,只要梵天得到了供养,他就会给予人们幸福。因此人们为了讨得梵天的欢心,每到一定的时候,就进行供养仪式,为他们的神献上各种祭品。在文献的记载中,就有牛、羊,甚至还有一些“圣女”。

而最高的婆罗门们,认为自己得到了梵天的欢心,就安于自己的地位,不断地要求下种姓们对他们也进行供养。由此而得出人生的享受,就是一种修行的结论。

打坐并不是释迦牟尼发明的,是他在游历的过程中,有一位自称是仙人的修行者,告知他如果接受他的传承,就会修成无上的道果。由于释迦牟尼拥有极大的根器,所以,对于那位仙人所传授的一切,都以极快的速度完成。最后却被告知,仙人所传授的方法,无法让他脱离“生老病死苦”这些状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释迦牟尼才真正学会了一些修行方面的东西。为他的以后成道,打下了基础。

一个人的一生,他走的每一步,或多或少对他的今后都有所影响。释迦牟尼离开那位仙人后,到处寻求解脱之道而不可得,于是继续按照仙人所教授的方法,对自己进行了更加强烈的训练。这种方法就是苦行。

这种脱胎于婆罗门教的极端修行方法,除了让释迦牟尼的身体更加的憔悴不堪外,实际并没有多大的好处。

刚才所说的影响,就包括释迦牟尼在皇宫里的享受,与此时极端的苦行。这两种状态,都不是能使人真正得到解脱的法门。他认识到这一点,已经是在苦行六年以后了。

一个人耽于享乐,心思就会散乱,吃一点点苦,就容易生出退转之心。过于吃苦,人的身体的承受又存在极限,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就无法轻易做到。在这两种方法之间,释迦牟尼反复徘徊了好久,最后才意识到,只有选择既不过于享乐,又不过于极端苦行的方法,才能将心思用于修行。

他在菩提树下对于这两种修法反复思考、酝酿了四十九天之后,才真正地做到了“夜睹明星而悟道”。才真正明白了,一个人,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改变修行方法。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存在,因此而得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乃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的正确方法。

释迦牟尼成佛后,第一时间并没有立即普遍宣扬,而是选择了当初与他一起修行的五个人,让他们试着按照他所说的方法去做。这五个修行的人,也有的人说是释迦牟尼的五个侍卫。

起初这五人并不接受释迦牟尼佛的理论,到了后来,等到释迦牟尼佛反复为他们解说其中的缘由,他们在半信半疑之下,开始了修行。由于他们有一定的修行基础,所以很快就得到了解脱。

由于释迦牟尼佛立即看到了这种既不过分享受,又不过分苦行的方法带来的效果,这才开始了对它的推广。为了区别于其他的修行方法,释迦牟尼佛将这种修行方法称为“中道”。意思是既不偏左,又不偏右。一旦偏向于哪一边,事物就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

因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中道也是。所以,人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对于中道的“中”字,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对于每个人,释迦牟尼佛都没有要求他们千篇一律的一定要求做到什么标准,而是让他们参考自己的状态,做到自己能做到的地步。

修行的事情,本来就是一点一滴的逐渐证得自己的智慧。在修行的过程中,人的智慧也是一步一步增加的。当人们获得一点智慧的时候,明白了这是真理,于是,相信释迦牟尼佛的人越来越多。其中的原因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方法,非常的简便,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我们知道,一个人得到了一点什么,他觉得这是他的能力。当人们按照释迦牟尼佛教的方法修行,不断地在得到的时候,他们就再也无法抵抗佛法的威力了。因为无论任何时候,他们都能找到自身的漏洞。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漏洞的时候,按照佛教的说法,就已经无漏了,就修成了。同时,世间的任何事,对他已经不存在疑惑。佛教称这种状态就叫“觉悟”。

我们仔细分析,发现确实是这样。但是一个人要做到任何时候都没有疑惑,的确很艰难。所以,就要自己不断地在事物中去进行实证。

“中道”这两个字的修行方法,一直贯穿在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传法当中。可以说,这种由他从最初就传出的修行方法,就是他一生讲法的核心思想。其中,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戒定慧”三无漏学,也是从这种中道中延伸而出。

从释迦牟尼佛对待弟子的态度,我们也可以明确地知道这一点。到释迦牟尼佛晚年的时候,他的大弟子大迦叶,一直都奉持着苦行的方法。大迦叶非常能吃苦,也能做到苦行第一,但是佛陀也不是很赞成他过度的苦行。为此,佛陀专门批评过大迦叶,让他不要再进行这种苦行。虽然大迦叶没有同意,但是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对他的中道思想,一直是持坚持态度,哪怕那个时候,是已经有了果位的大迦叶。

本文由百家号/水往云来原创并独家发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