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的区别,别再 [复制链接]

1#

提起“南无阿弥陀佛”,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可以说是佛教里最常念到的一句佛号,我们在寺院的各个地方、角落都能看到这句“六字大洪名”。寺院里的僧人乃至皈依佛门的信众居士也常常嘴里不停念这句佛号。

因为“阿弥陀佛”的知名度比较大,很多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将其与“释迦牟尼佛”等同,认为阿弥陀佛就是佛祖,这就搞混淆了。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到底是谁?相信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对此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首先,咱们来简单了解一下“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亦称“佛陀”,简称“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有十大名号,分别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陀的弟子通常尊称佛陀为“世尊”,我们在佛经中看到的佛弟子向佛陀请示佛法时,会先开口称佛陀“世尊”,以表恭敬。

佛陀不是神灵,佛是觉悟的人。佛陀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是王宫里的一位太子,俗名乔达摩·悉达多。其父是净饭王,其母是摩耶夫人。他的母亲在他出生七天后便离世往生到忉利天。他刚出生时便会走路说话,下地朝东西南北方向各走了七步、步步生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后人为了纪念佛诞辰,以每年四月初八在寺院里举行浴佛节法会,以香汤为佛像沐浴。

佛陀从小便天赋异禀,展现出非常人的才华。他本在王宫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后来四次的出宫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在四次出宫经历中,他分别看到了人世间的老、病、死等诸苦,深感悲悯,然而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在第四次出宫门看到一位出家修行人后,决心选择出家苦修,为世人寻找解脱之法。

佛陀放弃王宫里优越的生活,乞食托钵苦修六年,食不果腹、一心苦修,拒绝食物供养,身体消瘦、骨瘦如柴。后悟到纵使身体为假相,不可执着,但也须“借假修真”,身体好才利于修行觉悟。于是接受牧羊女乳糜供养,才逐渐恢复了气力。之后在菩提树下端坐进入禅定,七七四十九天,于最后一天前夜见性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成道后,组建僧团、弘法利生45载,于80岁进入涅槃往生。

我们称佛陀为“释迦牟尼佛”,“释迦”指的是释迦族,是所属的部落,有“能、勇”之意;“牟尼”,是对修行成就者的尊称。“释迦牟尼”,有“能仁、寂静”之意。“佛”即觉悟者,是对世间有大智慧者的尊称。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中央娑婆世界最大的佛,为现世众生说法,救度苦海众生离苦得乐。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那么“阿弥陀佛”又是谁呢?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佛,和其左右两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共同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净土。尤其是修持净土宗的众生,最大的夙愿便是临命终时得阿弥陀佛接引。因此,阿弥陀佛也被称为“接引佛”,其经典形象就是一手持莲花,一手呈接引状,是世间大慈悲父,悲悯众生,帮助众生拔离痛苦。

念“阿弥陀佛”除了利益往生,平时多念也可以帮助安住我们的身心。“若人心散乱,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称佛道”,念念佛号不离心,自会感得佛力加被。阿弥陀佛曾在过去无量劫时就发下大愿,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广度无边受苦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其悲心大愿为大乘佛教广为称颂。

阿弥陀佛代表着无量的光明与无量的寿命,故而亦被称为“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真正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念佛号不要贪图数量,而应摄心,一心不乱、不生杂念妄想。心无挂碍,则处处都是极乐净土。一念觉,菩提现前;一念迷,地狱现前。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功德回向:

天下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