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利来了总还去,此生只向花低头 [复制链接]

1#
少儿白癜风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0209/5217434.html

半轮秋月,大悲慈云。

清人张潮说: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

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

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时值晚秋,清嘉日子,

落花时节,令人做出尘之想。

有幸遇到印心居士,是一种缘,也是天意。

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无暇身外的娑婆世界,专心用功修行,在自己的心田上辛勤耕耘,不让岁月虚度。岁月,对他也似乎格外垂青,没有在他的脸上写下沧桑,反而留下一脸的祥和宁静。尽管他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足,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学佛的道心。

采访前听人说,印心居士常常用清新的禅意文字,让许多人的心灵得到慰藉。他曾出了两本禅意散文集,希望可以与众有所收获。

有朋友看了印心居士的书,与我聊:“印心居士的文字,是看了可以治病的。”

佛法生智慧

从喧闹的红尘中,一脚踏进“印心庵”,仿佛置身于禅堂。一排红木书柜里放满了各类书籍,散发出浓厚的书香气。书柜前的佛陀水幕,发出潺潺的流水声,使人顿觉无上清凉。

姚老师很热情,急忙张罗着让我们坐下,泡了一壶好茶。起身时,我看到他双手递茶,尽显温润儒雅。书桌上香炉点的香味道很清净,坐的远也能闻见。我问哪里有这么好的香,姚老师笑着说:这是龙泉禅寺住持释宏深馈赠的。

这是一个内敛而不张扬的文人,他身上的气质,有着幽兰的静和空,有着非凡的定力。

姚老师说,人人都有善根,在学佛的过程中,渐渐陶冶心性,完善自我,获得智慧。我们看这个娑婆世界,难免会生烦恼。佛法是让我们从源头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修行。修行可以在庙宇,也可以在红尘中。正因为有了智慧,才不会心生烦恼。

许巍早年间喜欢摇滚,少年时期的飞扬跋扈在他身上已经看不到半点影子,有的只是到新的阶段,他的新歌《空谷幽兰》就是对佛法和自然的敬畏。

现在的许巍也多了些智慧,不再会被这娑婆世界烦恼。这个阶段,很像姚老师,从“抱散斋”到“印心庵”的心路历程。从道到佛,从身到心的变化,红尘中的无上清凉。

曾经是总裁助理,小隐于野

姚老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得到过成功和名利,他曾经是大唐西市的总裁助理,拥有过俗世中我们所追求的一切,但是得不到快乐。

大学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毕业就做记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让他有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后来转企业做宣传策划也做的有声有色。

这绚烂的人生,并没有为他的心照进光亮。四年前,因为长期伏案工作造成了严重的颈椎病,患上了美尼尔氏眩晕症,头晕,呕吐。于是,只好辞职回家,选择了静养。

我问姚老师,那您这四年没有收入是怎么解决的?他说做自由撰稿人,平时投稿,也做书画评论,属于脑力劳动。但因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也就没什么了。

这四年,鲜有和外界接触,专心学佛,为佛教杂志撰稿。印心居士是不合时宜的,言无名利,行绝虚浮。但他说,心守一方天地,小隐隐于野也是福报,佛渡有缘人。

学佛的缘起

年,西安北郊有个关岚月老先生,创办了一个秦凰创编书院,笼络了一大批作家。当年这个书院有点像作家的经纪人角色,他们统一把作家手稿打印成电子版给全国报刊投稿,比上海陈村创办的“榕树下”还早了好些年。

当年有个叫高洺的女作家,法名“不还居士”,在学佛方面很有造诣,有“南成北还”之誉,“南成”就是成都的冯学成,“北还”就是不还居士。著名作家高建群写有《我的朋友不还居士》一文。

不还居士跟金庸学佛经历很相似,年10月,金庸16岁的大儿子查传侠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自缢身亡,金庸为了探寻生与死的奥秘开始学佛。不还居士的学佛因缘也出于儿子。

她儿子在部队出了车祸,失去孩子后,在这种毁灭性的精神打击下她选择了学佛。金庸也把佛教的一些思想写进了武侠小说里,就有了我们后面看到的经典武侠传奇。

姚老师曾经写了一篇关于金庸与佛法的文章《金庸小说中的佛理禅机》,曾获《美国世界华人周刊》的“世界华人创作成就奖”,与华裔女作家、好莱坞影视编剧严歌苓同台领奖,获奖证书姚老师很小心的珍藏在书柜的最上角。

后来大慈恩寺方丈增勤大和尚想请高洺去做主编,当时姚老师在一家杂志社做记者,高洺对他说,如果她去了,就请姚老师做编辑。

当时的姚老师还怕自己不能胜任,为了学习佛教,就买了一些佛学方面的书籍阅读,看了后很有感悟。就写了一篇禅意小品文《放下你的心》,试着投给了广东宝林寺主办的佛学刊物《世间觉》,没想到这篇文章作为卷首语刊发了。

从此,姚老师一发不可收拾,十多年来,先后在《禅》《正觉》《报恩》《华藏》《甘露》《国学》《世间觉》《人海灯》《寒山寺》《安徽佛教》《佛学文摘》《醒狮国学》等期刊发表作品数百篇,结集出版有禅意散文集《宽怀:不计较的人生智慧》《只向灵山塔下修》。

除了禅意散文的写作,姚老师还写美术评论,出版有美术评论集《画禅》。这是他运用禅宗美学思想,并夹杂禅诗、公案、偈语、颂词、话头、援禅入画,道艺交参,集中写了当代著名禅画家李世南、陆楣、王西京、贾平凹、张小琴、邢庆仁、周红艺、侯素平,以及妙虚、法清当代画僧在禅画方面所探索的笔墨语言、心得体悟与艺术成就,承接了曾经断灭的禅画文脉,填补了当代禅画研究方面的学术空白。可谓是姚老师在散文创作之外的一个华丽转身。

知足常乐是幸福的源泉

好花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花是因为大地回暖,春风和煦的因缘而开的。人与自然无异,自然是你提升自我,知足于平凡生命在不经意间给予我们美好的人生。那花儿因为知足而开的更娇艳了,那春天因为阳光而更加明媚了。

姚老师说,佛家修的是来世,重在修心;道家修的是今生,重在修身;儒家则比较积极入世。佛家的因缘不可思议,如此神奇。就在我们采访他的前一天晚上,姚老师见到了甘南拉卜楞寺的萨木搽仓活佛。

提到学佛后的受益感受,姚老师说学佛后对很多事情不计较了,能够把一切看开,不会再有过不去的坎,让更多人学会不计较的心态:不要攀比。比如他四年没上班,没小车,没豪宅,但生活过得去,愿意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多时间去纯粹做学问。

姚老师还写得一手好字。他从小就喜欢书法,高中时得过硬笔书法大赛特等奖,上大学期间,每年寒假要在大街上去卖春联,有着扎实的童子功。

在他看来,笔墨也是一种修行。他说:弘一法师出家后,诸艺尽弃,唯一保留下书法,以字结缘,以字载道,以字弘法。

日本茶圣千利休说过,我只向美丽的事物低头。当代有个画家叫老树,也有一句类似的题画诗:名利来了总还去,此生只向花低头。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每个人的活法不同。永远不要认为学佛是消极的,相反,学佛是一种积极的行为,用美学家朱光潜的话来说:“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放下是为了更好的担起。

佛法是什么?

在姚老师看来,学佛有两条途径——理入和行入。“理入”就是从理论知识入手,在理上去认知和感悟;“行入”就是要付诸于修行。

《楞严经》里说:“虽有多闻,如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意思是说:一个人虽然有机会听闻佛法,但是,如果不付诸于修行,与没有听闻佛法是一样的,就像一个人嘴上光说食物,肚子却不能饱一样。无论做学问还是修道,最好的途径是王阳明所倡导的的“知行合一”。

提到现在很多善知识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