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周庆富讲黄河文化四黄河文化的融合精神
TUhjnbcbe - 2024/7/7 21:21:00

黄河,从雪峰连绵的莽莽昆仑奔腾而出,九曲回转,横越塞上,在内蒙古托克托南边的河口镇处,折向南流,在清水河县的喇嘛湾以南,进入黄土高原的东部。黄河急流南下,在莽莽黄土原上拉开了一道的巨大深邃的峡谷。这条峡谷,从起点河口镇到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河津之间的禹门口共有公里。它将中华腹地的肥原沃野——黄土高原一分为二。其中河曲县到龙门段长达千米,即著名的秦晋大峡谷。秦晋大峡谷因古时峡谷以西为秦国,以东为晋国而得名。秦晋大峡谷是黄河公里中水势最为凶猛的一段,是黄河之魂魄所在。它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这里很早就有远古先民生息繁衍;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黄河东岸的河东传为尧、舜、禹古都所在,黄河西岸有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陵墓,所以黄河才被称为母亲河。在这条峡谷的里,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到大渡河上游的哈休文化——岷江上游的营盘山文化和沙乌都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的衍生轮廓和脉络,也有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游牧文化、狩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原始宗教文化、苯教文化、道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以及藏文化、羌文化、回文化、汉文化的历史轨迹,可以说是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一个时空隧道。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中华民族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以及民族思维方式,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中华文明。

年,云南丽江卷纳西族东巴古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东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信众最多的是东巴教。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的族源,学术界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徙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

年8月,丽江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创世纪》《黑白之战》《鲁般鲁饶》被誉为“纳西东巴三大史诗”,分别赞颂了纳西人民忠贞的爱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

东巴经《人类迁徙记》(《创世纪》)中记载道:在大洪水来临时,崇仁利恩躲在一个吹起来的牦牛皮里拴在一棵大树上,和那些种子、动物的幼崽挤在一起。他出来以后,开始追求仙女衬恒褒白;她的父亲考验了他三回,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他都完成了,但衬恒褒白的父亲生气地质问崇仁利恩是什么种族,崇仁利恩答到:“我是开天九兄弟的种,辟地七姐妹的族。我是白海螺般狮子的种,金黄大象的族。久嘎拿补大力士是我的祖先。我是那江水引到嘴里当水喝,不会呛的族;是雪山怀中揣,累不倒的族。是三节骨头用嘴咬,哽不了的族;是三升炒面一口吞,呛不了的族;是站在九十九个坡前,比九十九个坡还要高的族;翻越七十七个坡,比七十七个坡大的族。”最后崇仁利恩说:“我想我的才智和我对她的心以及我的勇气和信心,都可以做你女儿的聘礼。”

东巴文化其实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因其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为基本特征,信奉万物皆有神灵。其教徒称“东巴”,意为“智者”,他们集巫、医、学、艺、匠于一身,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至今保留在民间的东巴象形文字,共有多个单字,被誉为当今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象形文字记载的东巴经文典籍,多达2万多册、1多种,其内容有哲学、历史、宗教、医学、艺术等,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距西宁市26公里的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塔尔寺

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在这里,藏传佛教明显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加入了亲情母子。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由王洛宾创作的民歌,是电影《小城之春》的插曲。年,王洛宾凭借该曲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西方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该曲是王洛宾最珍视的歌,也是王洛宾歌曲中艺术评价最高的歌曲,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

年7月,导演郑君里带领电影队前往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进行纪录片《民族万岁》的拍摄工作,王洛宾随剧组采风。当地民众知道郑君里要在这里拍电影后,特为摄制组举行了一个欢迎宴会,摄制组也准备在宴会上选择一位当地的女性出演电影,17岁的萨耶卓玛在宴会上进行了表演,吸引了王洛宾,事后萨耶卓玛成为电影的女演员,王洛宾便主动出演一个帮着卓玛赶羊的帮工,二人在一次独处时,卓玛因为察觉到王洛宾灼热的眼神,用牧羊鞭轻轻地打了他一鞭子。完成拍摄后,卓玛为王洛宾送别。王洛宾坐在返程的骆驼背上,突然想起卓玛为他清唱过的一首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这时卓玛姑娘美丽的形象在他心中升腾,形象和旋律水乳交融,令他产生了创作歌曲的欲望,于是他耗时三个晚上,融合藏族民歌《亚拉苏》、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维吾尔族歌曲《牧羊人之歌》,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可以说这首歌具有融进了几个民族的音乐元素。

年至年间,红军长征曾三次经过宁夏西吉县兴隆镇的这个回族聚居村——单家集,在这里留下了不少红色足迹和革命故事,“单家集夜话”就是其中之一。“单家集夜话”讲的是年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经过这里,夜宿单家集的故事。当晚,毛泽东与当地的一位宗教人士促膝夜谈,他讲解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对方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两人相谈甚欢。

这段历史在《中共宁夏党史大事记》中也有记载:年10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中央红军)一纵队到达兴隆镇、单家集一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随一纵队行动,当晚宿营于单家集,并参观了清真寺。

“毛主席就住在农户张春德家。农户想让首长睡个好觉,把土炕烧得很热,后来又怕炕太热首长睡不惯,找了一副门板垫在羊毛毡下。”从小听老人们讲革命故事的单家集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讲起那段历史熟稔于心。“单家集夜话”也是回汉一家亲的历史见证。

“单家集夜话”反映的是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在宁夏五天四夜的历史。那是年10月,六盘山层林尽染,美丽而宁静的单家集瓜果飘香,“红军又要来了”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兴高采烈的单家集穆斯林男女老少像迎接亲人一样,收拾屋子,打扫院落,每家每户准备了油香、馓子、盖碗茶,迎接红军的到来。一天,红军的队伍再次开进单家集,乡亲们夹道欢迎这支亲人的军队。这时,队伍中走来一位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红军首长,身后还跟着一名十五六岁的小战士,这位红军首长就是毛泽东。

当时毛泽东参观了单家集清真寺,住在清真寺北侧的农家院,并和阿訇进行了长谈。老阿訇马德海听说毛泽东到了单家集,还特意请他到自己在清真寺的居所做客。毛泽东盘腿坐在土炕上,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向马阿訇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马阿訇翻开《古兰经》向毛泽东介绍回族信仰,两人谈得十分投机,清真寺内时不时传出爽朗开怀的笑声。

坐落在将台堡内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碑高26.36米,顶部雕有三尊红军头像,象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三军会师纪念馆陈列有“红军教会了西吉人做粉条”油画和“单家集夜话”的复原场景。

画中回族老人和妇女在红军战士的指点下学习粉条的制作技术,画的下面,是一件红军当年用过的粉勺。长征时期曾有两支红军队伍来过宁夏,红二十五军是第一支来到宁夏的红军队伍,红军来到单家集与回族群众积极搞好关系,尊重回民的宗教信仰,并把制作粉条的技术传授给了当地的回族群众,使“三粉”加工成了西吉现在的特色产业之一。当地的回族群众为了纪念红军,把制作的粉条还叫做“红粉”。

在单家集、将台堡,很多人都知道红粉的来历。当年红军长征在此休整期间,看到这里的人们靠着蒸、煮、炒、烤等简单粗加工技术食用马铃薯,掌握制作苕粉、河粉、米粉技术的红军战士便教会了当地群众用马铃薯制作粉条。红军战士先把马铃薯切成碎块,再使用石磨将其磨成淀粉汁子,之后用粉勺将淀粉汁子漏成条,用开水锅煮熟后捞出来晾干。如今,当地人不仅种植马铃薯,还加工粉条、粉丝、粉带,许多加工粉条的作坊用的都还是红军留下的方法。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交融的地方。炎黄时期各个族群的交流融合、东周时期华夏族与其他族群的融合、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其他族群的融合。这种交融不仅孕育形成了中华民族,更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彰显了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公元前二年大月氏使臣来长安,安世高、支娄迦谶带来口授浮屠(佛)经,是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中国经东汉、魏晋、隋唐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以儒诠经”:中国古代回族穆斯林学者不但将伊斯兰教经学思想引进中国,而且用儒家的语言、思想、理论系统地整理、诠释、发展伊斯兰教经学,从而创立了一整套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伊斯兰经学思想。

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天地之中”为基本理念的庙、阙、寺、塔、台和书院等集中体现了中国各代的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建筑学成就,是我国中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佛教、道教、儒教三教的源头和三教集大成之地,是中国多元文化的载体和典范。

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典范。

中岳庙是中国道教在中原地区早期发展的中心,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教的圣地。

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南麓嵩岳寺内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会善寺,北魏孝文帝离宫,寺西山坡上原有唐代名僧一行创建的琉璃戒坛,是当时全国僧人三大戒坛之一。

嵩阳书院,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司马光《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完成的。

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

我们将视线转向黄河东流穿城而过的第一个大城市——兰州。兰州,是祖国内陆唯一由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九曲蜿蜒的黄河水,在穿越连绵叠嶂、山地高原、高山草甸……一路奔流而下来到这块东西方向狭长的百里盆地,不仅抚慰了黄土高原的苍凉,更是奇迹般地孕育出了一座神奇的高原城市。

黄河中山桥,做为兰州的城市名片,在兰州人的心目当中,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也是这座城市文化的体现。中山桥中山桥(兰州黄河铁桥)是当时黄河上游唯一一座永久性跨黄河桥梁,是继年郑州黄河铁桥建成后,在万里黄河上架设的第二座大桥,号称黄河第一桥。清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年),投资30.6万余两白银,由清廷批准,陕甘总督升允组织,兰州道彭英甲具体负责,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驻天津经理喀佑斯承包修建,中国人负责施工完成的。

年9月11日,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黄河铁桥包修合同,合同规定,铁桥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年,黄河铁桥保固期已满,德国有关方面给兰州市政府发来信函,申明合同到期。

铁桥上部为穿式钢桁架,计5跨,每跨跨径45.9米,全场.50米,总宽8.36米,其中车行道宽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桁架高5.1米,桥架横梁为钢梁,栏杆由角铁及钢管焊接而成;下部结构:南北两岸桥台为水泥沙浆砌条石,中间四个桥墩为高强快凝水泥砌料石重力式桥墩,沉井基础开挖至岩层。设计荷载为通行马车。铁桥所用桁架构件钢材、水泥以及其它各种器材、机具设备等,均由德国泰来洋行从德国购置。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全部运至天津,自天津经京奉铁路运至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至河南新乡火车站。新乡取道西安至兰州,均用马车运输。由甘肃洋务局派员办理材料转运事务,天津、新乡、西安派驻材料接运委员,兰州设置收料委员会,主持收料事宜。

新乡至兰州由直、鲁、豫、陕四省大车伙运,西安至兰州由兰州车户王新年独运。整个材料机具分36批,自光绪三十三年八月起运,次年五月止,历时10个月,途经数省,将总计吨钢材零部件、设备、机具运至兰州,创造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迹。

铁桥于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开工,美国工程师满宝本为施工技术人,德国工程师德罗负责收管材料、统计施工进度等,天津人刘永起为工地现场负责技术人,从天津、上海等地招来技术工人10余人,雇用兰州铁、木、泥工匠60余人及小工百余人,最多时达多人参与施工。宣统元年六月竣工,验收通车。铁桥竣工后,升允于宣统元年六月撰文立碑,以记其始末。此碑现立于中山桥北水榭式广场西端。初名兰州黄河铁桥,民国三十一年改名中山桥,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应该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座铁桥也具有特殊的意义,是美、德、中共同建造施工完成的。

年,日寇对兰州进行了长达6年的疯狂轰炸,他们轰炸的重要目标就是在战争期间起着重要运输通道的黄河中山铁桥,为躲避敌人的轰炸对铁桥造成伤害,人们不得不将铁桥的颜色由原来的桔红色改为银灰色。

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国民党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木桥面和部分纵梁。军管会组织了三百多人昼夜抢修,抢修后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据说,国共攻防双方好像达成默契,那就是不能攻击桥梁。当时解放军进攻受阻,因桥面突然起火,解放军趁机发动进攻才取得成功。

年,中山桥迎来了建成后的第18次大修。这次大修除提高中山桥抗震能力、抗洪能力和加固桥墩外,还让这座百年老桥长高了1.2米,提升了通航能力。

“黄启炎传,铁汉秦章光陇板;河清海晏,桥虹耀彩卫金城。”如今,这座古老的桥梁依然横跨黄河之上,与白塔山相呼应。“举头迎白塔,缓步过黄河。对岸两山峙,中流意兴多。”赵朴初的诗句颇能勾出人的游兴。和诸多桥梁相比,中山桥的观赏和纪念价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义。

特邀作者: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周庆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周庆富讲黄河文化(五)

黄河文化的奉献精神

责编:杨晓君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庆富讲黄河文化四黄河文化的融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