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传习录序章四
TUhjnbcbe - 2024/8/7 22:32:00

今天我们来学习《传习录》序章,阳明心学的现实价值。

王阳明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又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所以后来很多人崇拜他。

他的心学不是空谈,不只是理论思辨,而是实际的生活实践。他用自己的一生,一直在探索,学习过佛学,也学习过道家,最后归于儒学。

但和传统的儒家,已经不完全一样。虽然王阳明批评佛学和道家的超脱尘世,但他的思想里,有很多佛学,尤其是禅宗的思维方式。

比如,人人都是圣人,和佛学里人人有佛性相近,再比如,关于性、心、理之间的关系,他的论述和《坛经》里六祖惠能的论述,十分相近。

他和朱熹的不同,也有点类似惠能和神秀的不同。

如何成佛?神秀的方法:“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的办法:“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朱熹重视的是次第的训练,都要由外而内,擦掉灰尘,找到本心,或者观察事物,推究宇宙规律或真理。

惠能、王阳明重视的是本源,强调首先要回到那个本源,然后再由内而外。

这两种路径因人而异,惠能、王阳明更深刻,更有大格局,但容易流于空幻、摸不着边际。神秀、朱熹更有实操性,但容易流于形式。

王阳明思想在江户时代就传入了日本,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近代以来很多人(如蒋介石)都相信是阳明心学促进了明治维新。

在一些畅销书里,有人甚至说日本近代思想启蒙家福泽谕吉也是王阳明的信徒。

实际上,福泽谕吉作为日本进入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思想启蒙家(今天日元上有他的头像),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他认为儒家在国家治理上,妄想透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实现和谐社会,是荒谬的。国家的治理,还是老老实实要依靠制度,依靠游戏规则。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靠法治。靠个人的道德修养,无论用朱熹那一套,还是王阳明那一套,在国家管理层面上,都没有什么效果。

但是,王阳明心学对于明治维新的一些人物的确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基本上是个人层面的。

比如,当时明治维新要改变日本的社会传统,而王阳明心学在儒学传统体系里,本身具有开放性,主张不要死守典籍,而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按照内心的良知去做事。

《传习录》里王阳明有一次说,“如果我遵循了内心的良知,觉得这个事情不应该做,那么,即使孔子说过可以做这个事,我也不会去做。”

这种说法,也多少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明治维新人物接受王阳明心学很重要的一个点。

另一个点是“知行合一”,就是强烈的行动性。不要空谈理论,不要空有梦想,而是要切实地做事,把理论、梦想、人格都融入日常的事情之中。

还有一个点就是坚韧性,不论遭遇了怎样的困境,都要始终相信自己的良知,一往直前。这一些点都是个人修为层面上的。

时至当下,王阳明心学的意义,更多的人也还是在个人层面。所以,明白这一点特别重要。

其实不仅是王阳明心学,儒家整体的学说、老庄、禅宗等,在现代社会里,他们的有效性基本限于个人层面。

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焦虑不安的时代,王阳明心学对于应对时代的变化、应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等等,都具有参考性和指导性,是个人获得内心力量的重要思想资源。

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信息泛滥,概念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对于生命没有自觉,很容易跟着信息、概念走,迷失了自我。

如果我们学习王阳明先生“致良知”的方法,总是修炼自己回到良知,回到本源,就不会被这些信息、概念带走,而是我们带着这些概念、信息走,这个世界就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为我们自己所用。

如果我们找到了那个本源,那个根本性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可以“一以贯之”,无论做什么事,都贯穿着这个本源,就可以像王阳明那样同时做几件事却忙而不乱,而且都做得很好。

因为一以贯之,无论做多少件事,其实都像王阳明反复说的,只是做一件事。

如果我们学习知行合一的方法,那么,我们就会过一种和自己内心价值观高度一致的生活。不再拧巴,不再分裂,我们就会养成“马上做”的习惯,不会感叹“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而是去真正践行一个道理,完成自己的生活,我们就会懂得学习之道,不会到处去听课、去追逐新的知识,好像懂了很多,但到头来什么事也没有做成。

知行合一的主张,也有助于对现代教育进行反思。

梁启超谈到阳明心学的意义,特别提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现代学校,往往是知识贩卖所,“教师是掌柜的,学生是主顾客人。

顶好的学生,天天以‘吃书’为职业。吃上几年,肚子里的书装得像鼓胀一般,便算毕业。

毕业以后,对于社会上实际情形,不知相去几万里,想要把所学见诸实用,恰与宋儒高谈‘井田封建’无异,永远只管说不管做”。

梁启超认为这种教育弊端,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做去”。

知行合一,是彻底的生活哲学,也是彻底的行动哲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不能确保你荣华富贵,但一定能确保你过你自己想过的生活。

确保你的尊严,以及你内心的安宁,确保你在复杂而险恶的尘世永远不会沉沦,永远不会陷入泥潭,永远走在光明的大道上。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是门人弟子记录与王阳明先生讲学言论,还包括一些王阳明与友人、弟子谈论学术的书信。

这本书包含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及其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历来被称为“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

明正德十三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在江西赣州刻印了《初刻传习录》,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传习录》上卷。

嘉靖三年()十月,王阳明的另一个门人南大吉,在绍兴让他弟弟校刻了《续刻传习录》,分上、下两册,其中增加部分就是现在的《传习录》中卷。

嘉靖三十四年(),门人钱德洪参考同学曾才汉荆州刻印的《遗言》,进行了删定,在宁国水西精舍刻印了《传习续录》,就是我们现在学习到的《传习录》下卷。

嘉靖三十五年(),钱德洪把前面三次刊印的《传习录》进行了统校,分成上、中、下三卷刊印,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次的翻译,是以明代隆庆六年()谢廷杰所刻《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又参考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出版的《王阳明全集》第一卷收录的《传习录》。

王阳明那个年代,一般读书人对于儒家的四书五经,对朱熹等儒家学者的学说,都非常熟悉,《传习录》里有许多句子、词语信手拈来,对当时的读书人不会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但对于今天的读者,却有不小的障碍。

费勇老师在翻译的时候,尽可能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又适当地加了一些说明性的翻译,但是,整个语境不可能通过翻译解释清楚,只能依靠读者自己去进一步了解儒家的经典和思想体系,才能把握到精微的意思。

翻译中一定还有不少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批评。

费勇,著名字者、作家。生活榜创始人,唐宁书店联合创始人,兼任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博导。主要著作有《金刚经修心课》,《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等。

截止到今序章讲完,下一节我们接着讲。

我是明明,请记得,世界和我爱着你!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习录序章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