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佛在灵鹫山上说法。大梵天王把金婆罗花献给佛祖。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在手中转动,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佛祖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然后把所用的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中国禅宗称摩诃迦叶为印度一祖。印度心外别传以心印心,传至达摩祖师为二十八代。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为禅宗一祖。达摩祖师偈:吾本来磅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偈已经预示衣钵传至六祖。
禅宗以以心印心,明心见性著称。其实不论坐禅还是学世间某一种学问,多年勤学苦练,朝思暮想。痴迷到如痴如醉,想达到一个高度,而始终又达不到时。一定是要靠外界的激发,突然某一天,接触到或某人或某物或某事。脑中突然灵光一闪,由此而联想到彼。一刹那间开悟明白,而跳跃阻隔,思想上达到了那个高度。这就是悟到了。
一个人怕外界打扰,紧闭房门冥思苦想是悟不到的,冥思苦想的所思所想,都是圈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里面。坐在牢中,想要冲破牢笼是很困难的。外面有人拿着刀斧,劈开窂笼倒是容易些!
昔释迦摩尼佛遍访名师,修学六年苦行。饿得骨瘦如材。一日在尼连禅河边晕倒,得牧羊女一碗羊奶救醒。心中一片空灵,明白修苦行仍是在执着于肉体。不能达到究竞的方法。于是在尼连禅河沐浴身上污垢。决定放弃苦行。
开悟只是受到外界的激发,一瞬间思想上明白了这个道理。原来这么多年来一直停滞不前,要用这个方法就可以突破了。一时间,心中喜悦。这只是在理论上明白了。如:
六祖惠能24岁时,在广东南海路过一间旅店,忽然听到有人在店里诵念《金刚经》,惠能善根成熟,智慧焕发,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豁然大悟说:‘真想不到自性是本来清净无染,真想不到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真想不到真如自性是人人本具的,真想不到自性本来不动不摇,真想不到自性能够生出一切万法。
于是询问念经人,而到五祖处得到要法开示,此时六祖开悟,不仅是思想理论上明白了。而且当下已见到自己的本性,达到实证开悟之境!
洞山禅师是曹洞宗的开宗祖师。一日天空晴朗,洞山禅师经过一条小渠。阳光照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投影在了渠水上。洞山不经意间看到水中人影,忽然就开悟了。他写下了一首诗偈,描述他开悟的心得。
六祖属上根利器,在客栈只听得几句经文。理论上立刻开悟。有些大德达到理论上的开悟,要花好几十年的功夫。直到突然有一天,电光火石一刹那间顿悟。有些大德自己实修好多年,始终突破不了境界。于是上出去拜访禅师,与禅师交谈数句。禅师大喝一声,一棒子朝他脑袋打去。一刹那间明白而开了悟。当然,也有白挨了好几棒子,当场没有开悟的!
理论上开悟只是在事上明白了,并不等于实修证到了。比如俗事中想设计什么东西,一直没设计成功。突然有一天,明白了成功设计的方法了,这也是思想理论上明白了。但是东西还没真正设计出来。于是开始按着成功原理,着手设计制造,当中当然有过几次失败,但是试了几次,终于成功做出来了。
禅定开悟也是一样的,理论上明白了。然后就要付出行动了。在打坐实修中要实证开悟。实证开悟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如佛经过六年苦行,虽然说还没有开悟。但是在禅定静坐上,已经是非常历害了。在菩提树金刚座禅定七天七夜,夜睹明星而实证开悟成佛。
理论上开悟后,就要着手禅定实修了。以前禅定经验少的,在实证开悟上,估计时间要长一些。那些在理论开悟前,已经经过长期的实修,经历过很多挫折失败,仍不言放弃。这些人实修开悟的时间应该是很快的。前期的禅定经验早巳运用纯熟,只是稍微的调整一下方式方法,即达实证开悟。
如神秀大师跟随五祖学佛多年,在门内应属大师兄。神秀大师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虽然受教多年,仍属于渐悟!
慧能大师也只是在客栈听人读诵过《金刚经》,找到五祖后,也没机会向五祖请教学习。只是每日劈材干活。慧能大师作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一下子切入境界,属于顿悟!
象六祖这样上上根器之人,是非常罕见的。属于根骨奇佳,百年难见之人材。五祖讲解金刚经,六祖当下见到本性。很多只是当下理论上明白了,还要经过实修实证,才能见到本性!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情招呼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有道禅师点了一下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能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有道禅师很快答道:“黑如漆。”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不供养”。说罢转身就走开了。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这个卖茶人都不如,惭愧”!于是痛下决心,勤苦参学,闭门深修,终于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这家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地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有道禅师回答:“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当即虔诚地说:“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吆喝道:“伙计!茶,上茶,上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