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发自己的光,不灭别人的灯不主张非此即彼
TUhjnbcbe - 2024/12/31 10:48:00

发自己的光,不灭别人的灯:不主张“非此即彼”的佛教理论体系

文/舒放

由于佛教理论体系和佛教文化的独特性,历来有学者和研究者认为佛教更应该归于哲学范畴。提出这种主张的学者和研究者,并非否认佛教本身所蕴含的哲学理论,而是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之后认为,佛教没有那种严格意义上的“神”,以及信仰与非信仰两者之间君迥然不同的结果等两元对立的描述。其实这正是佛教和佛教理论的独特性、兼容性。从广义上说,这种理论对普通民众无任何门槛的设置,看得见摸得着,更容易理解和体会。

纵观这种独特性,我们可以发现,佛教中没有那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暂时处在对立角度的事物,可以转换,而且这个过程可以发生无数次。

佛是觉悟了的人,人是尚未证悟的未来佛

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自然而然是佛教教主。但鲜有这样的称呼,而是称之“本师释迦牟尼佛”,意为释迦牟尼是我们的导师。佛陀,是梵文音译,是指觉悟了的人,而并非神。佛教徒和佛陀的关系,是学生和老师,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成为老师,或达到老师所拥有的成就,这是老师教育学生的目的。由此可见,佛陀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先于我们觉悟。

佛陀所宣讲的佛法,源于在菩提树下的证悟。是将自己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掌握归纳总结,这个规律自无始以来就存在,而并非是佛陀制定并用来约束世人。

从空间观而言,宇宙也并非由谁创造,也是自无始以来就存在。我们所处的世界叫娑婆世界,是一个小世界中极小的一部分,不论是这个小世界还是娑婆世界都非佛陀所创造,也同样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佛陀改变不了这个过程,众生皆成佛之后也同样改变不了这个过程,因为这是自然规律。佛陀的教法,就是让我们了然宇宙运作的规律。

佛陀不是唯一的佛,佛也不是主宰

从时间而言,佛教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劫(庄严劫、贤劫、星宿劫)都有千佛出世。这些佛只是出世时间有先后顺序,教化众生的法门(方式方法)不同,而非世界的主宰。在某一佛出世期间,不论是供奉现在佛还是过去佛、未来佛,或者说供奉同一时间段里围绕主佛的诸多菩萨,都具有同样的功德,供一佛等于供万佛。

作为现在佛的释迦牟尼,不但不是世界的主宰,甚至还预言了自己所传佛法的衰落,直到最后无法教化那时候的众生——未来由弥勒佛出世,继承他教化众生的事业。

佛陀决定不了每一个众生的未来

佛陀揭示了宇宙运作的规律,告诉世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有着因果轮回。决定自己未来走向的是业力,也就是自己的因决定自己的果。在这个无数次轮回的生生世世中,佛教虽然也提出了天道、地狱的概念,但和“天堂地狱”的概念并不相同,投身天堂或地狱同样是自己的业力所决定,而不是经过“审判”。而且天道和地狱固然存在,但其中的众生并非永远处于其中,而是有着时效性。果报结束之后再开始另一次重新“洗牌”。

就是对于暂时处于对立面的魔(魔王),佛教理论体系里也无消灭一说。作为六道众生的一员,魔同样属于自身业力所决定未来,并且最终,在佛教“众生最终皆成佛”这一理论下,魔同样也得到解脱和觉悟,也会成佛。

实际上佛教中的所说的“魔”,更多所指的是“心魔”、“魔障”,是烦恼的象征,而不是对立于佛的魔。魔王波甸本身是天道的一位天王,他的存在并不是作为佛的对立面,而是众生之一种的生存状态。

纵观整个佛教理论,佛教主张的是教化,是劝导。我如何对别人,是我的修行,别人如何对我,是我的因果。因此对魔也好,其他众生也罢,都不以以消灭为手段和最终目的,而是尽可能提供善缘,帮助他早日发心,走上觉悟之道。发自己的光,不灭别人的灯,这正是佛教不强调二元对立的具体表现。

#佛教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自己的光,不灭别人的灯不主张非此即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