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今的印度人,认为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当然了,对此尼泊尔人,则很不服气,认为佛教当是发源于迦毗罗卫国,也就是古尼泊尔。故而,佛教到底源自,这两个国家中的哪一个,历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1)话说,为何印度和尼泊尔,都想争夺佛教的起源地呢?在笔者看来,说到底,争夺佛教的起源地,其根源都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2)毕竟,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影响都是挺大的!争夺起源地,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3)但是,仅从个人情感偏好角度来说,笔者倾向于认为,佛教起源于古尼泊尔。
二、其实,提起佛教对我国的影响,特别是佛教的中国化进程,还是蛮有故事性的。总体来说,佛教在传入我国之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是命途多舛的。
为了能够适应古代中国的特点,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很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故而,佛教在古代中国,是有着漫长的,中国化的改造过程的。
(1)也就是说,今天中国境内的佛教,和当初传入中国的,那个外来的佛教,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2)最终,我国境内的佛教,被称做是“汉传佛教”、“中国化佛教”、“中国佛教”。
(3)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地谈一谈,这个佛教中国化的改造过程。
三、一般而言,学界倾向于认为:“佛教是东汉汉明帝时期,正式传入我国的。”不过此说,也因彼时西域在战乱,西域高僧很难活着来到东土,继而,存有一定的疑虑!
不过,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西域战乱,才导致很多西域高僧,前往东土避难和避祸,也不是不可能。
提起佛教为何是,东汉--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这显然和汉明帝的一个梦有关。即“东汉永平7年,即公元64年,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是夜,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
次日早朝,汉明帝将此梦告诉了大臣们,让群臣讨论此事。其中,博士傅毅说道:“西方有神,称为佛,正像您梦到的那永样。”汉明帝听完,大喜,遂决定派大臣蔡愔、秦景等人,出使当时的西域,算是拜求佛经、佛法。
(1)话说,蔡愔、秦景等人,在前往当时的西域天竺途中,遇到了大月氏人--迦叶摩腾,和中印度人--竺法兰二位高僧,于是乎,便邀请此二人来汉地。而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可能是也正有此意,便欣然拉着托着经书的白马,前往东土。
(2)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后,受到了汉明帝的热情接待。此外,汉明帝更是为二人修建了白马寺,而此二人,也不负汉明帝所托,翻译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经书《四十二章经》。
(3)显然,白马寺和第一部经书《四十二章经》意义非凡,也因此,后世汉传佛教多将白马寺,称做中国佛教的“祖源”、“释源”。故而,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
(4)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之后,陆续有域外梵僧、高僧,经由陆上丝路来华。不过,此时佛教的传播,多还是以翻译经书为主。
(5)大约是到了汉献帝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已经译有经典部,又卷,译经事业可谓如火如荼。在译经事业中,在众多的高僧中,以原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和月氏国人--支娄迦谶,最具代表性。
四、显然,东汉时期的汉明帝,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位大贵人,其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迦叶摩腾、竺法兰、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域外高僧,在到达东汉之后,虽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传播佛教的举动。却也因为翻译了,很多佛教经典--经书,故而,成为了事实上的,中国化佛教的理论奠定人,属于中国佛教的第一批贵人。
不过,虽说此时的佛教,受到了汉明帝等皇帝的支持,但是也仅限于皇家、王室,还谈不上有什么社会影响力。
故而,此时的佛教,地位肯定比不上儒学和儒家尊贵,而且佛像也是极少。此时的佛教,多半被人们当做是一种,教化胡人的神仙方术,类似东汉时产生的道教。
(1)纵观东汉时期的中国佛教,我们可将他们分为二系,其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其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显然,这是中国佛教,初传的一大特色。
(2)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想来,多半是受到了,当时古尼泊尔佛教,大小乘兼畅之影响。所以,汉末的二大佛经译师派系,实际就是代表了佛教的两大系统。
(3)另外,东汉时期的中国佛教,还有一大特点,那便是仅仅是通行于少数的王公贵族之间,如东汉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东汉桓帝--刘志,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等。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国佛教,还远没有,向着民间发展。
五、时间来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此阶段,天竺国、安息国、康居国的高僧,如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魏都洛阳,继续继承之前的,那些高僧的译经事业。
鉴于三国时期,中国北方动乱不堪,战争不断,一些高僧还主动南迁。如此一来,此时的,中国境内的佛教,算是遇到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机遇,算是间接拥有了,大范围弘法的机会。例如月氏后裔--支谦、康居国人--康僧会等,前往吴都建业(今南京)弘法。
也就是这些,南迁的高僧,直接开启了弘扬佛教法门的事业,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所以,高僧支谦和康僧会等,属于中国佛教的第二批贵人,也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此期间,传入中国的佛教,开始了明显的中国化进程,小乘经典强调禅法,注重守神养心,也就是守意,大乘则偏重般若(学)。很显然,这一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教义的宣传以及研究,为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2)高僧支谦很有智慧,深得孙权礼遇,被拜为博士。和高僧支谦一样,同样也很睿智的高僧--康僧会,也得到了东吴统治者的礼遇,并为其建立寺塔。
(3)显然,在支谦和康僧会,两位拥有大智慧的,高僧的努力之下,佛教的弘化地区,由洛阳和长安,逐渐向着南方开展。也因此,中国化佛教在三国时期的南方,有了一定的传播基础。
(4)另外,东汉三国末年,因为,宦官外戚斗争为患,天灾时起,加之黄巾起义,军阀混战而民不聊生,儒学又被困于“经学考据”和“谶纬合流”,继而抑郁难抒,更难以解决社会问题或顾及百姓。此时,中国化佛教,正好抓住了这一时机。于是乎,佛教在中国化道路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即由起初的传播于上层王公贵族间,逐渐向着民间百姓发展而去。显然,此时佛教的信众,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
(5)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期的寺塔建筑、佛像雕塑等,已初具规模,且无论是规模,还是艺术水准,都明显高于东汉初期。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佛教已经具备了,在中国大范围传播的基础!
六、等到两晋时期,因为战乱年年,豪族欺压百姓,儒教衰落,以致于彼时,人人愈加厌世或厌苦,精神极度缺乏寄托。最终,由于佛教所主张的“神不灭论”、“因果报应”及“六道轮回”,具备非常好的抚慰人心之作用。
也因此,佛教凭借深邃的义理,逐渐地进行中国化改造,逐渐在中国盛行。特别是大乘佛教的般若学,和两晋时期盛行的玄学,甚是契合。一时间,就连许多儒家之文人士大夫,也变得喜欢谈论般若学。
逐渐地,两晋时期,在玄学的加持下,佛教愈发流行起来,中国化的佛教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此时,佛教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呈现出超越本土教派--道教的趋势。
终于,中国化佛教的发展,迎来了一次小高潮!显然,玄学之于佛教,之于佛教的中国化,可谓功不可没。
说到两晋时期,中国佛教的贵人,就不得不提,高僧佛图澄、道安、竺法雅、竺道潜、支道林、慧远(东晋净土宗高僧,与北宋天台宗高僧慧远同名)、鸠摩罗什、道生、僧肇等,由于这些高僧的努力,使得中国佛教在两晋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显然,这些高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化佛教的第三批贵人。特别是其中的鸠摩罗什,功劳尤其卓著,堪当中国佛教的第二位大贵人!
(1)西晋时,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高僧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其搜集大量经典原本,译出了余部经论,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弘传,打开了广阔局面,时人称他为敦煌菩萨。其所译经典有《光赞般若》、《维摩》、《宝积》、《涅槃》、《法华》等各部类经,对于大乘佛教的开展,影响甚钜。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民间。也因此,竺法护成为了东晋后秦高僧--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2)西晋末期,因为八王之乱,中国陷入了大乱斗之中,之前被中原强大武力压制的,且归顺的北方胡族,失去了压制力,纷纷起兵造反。最终,北方五个胡族,先后形成十六国,史称“五胡十六国乱华”。此后,元气大伤的西晋,南迁偏安江左,被称为东晋。显然,选择偏安南方,基本就意味着,东晋朝廷已经失去了,锐意一统中原的志气,令人可悲!于是乎,此时的中国,分为了南北二区。
(3)在东晋时的南北二区,南方的东晋直接继承自西晋,而西晋崇佛,故而东晋崇佛,也就顺理成章。而北方胡族,虽是外族,却也因为之前是属于西晋管辖,故而,也深受佛教的影响,也大力提倡佛教。
a.“五胡乱华”期间,北方的汉民族的命运,可谓是极其的悲惨,被胡族所屠杀,已经惨到无以言表。而北方佛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感化统治者的作用,算是拯救了一大批,汉民族的百姓。
b.例如,后赵时期,高僧佛图澄所开启的佛教弘传,对于彼时北方的一部分汉民族来说,极为重要。期间,经过了中国化改造的高僧--佛图澄,以其神通智慧,感化了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避免了后赵大肆屠杀汉民,努力保全了一部分北方汉民,可谓功劳卓著。
(4)在高僧佛图澄的影响之下,中原的汉族士民,可谓受益颇多,此后,官宦士族及各族百姓,很多都开始信奉佛教,佛法因而大行于华北。最终,北方建寺近所之多,受业门徒数以万计。此时,中国化的北方佛教,在佛图澄之后,重要的高僧,还有佛图澄的追随者,道安、竺法雅等等。
a.不过东晋时期,中国化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的理解不同,继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其中“本无宗”的影响最大,其代表人物是就是道安大师,以及其弟子慧远、慧持等名僧。此外,“心无宗”的影响也很大,以支愍度、道恒为代表。
b.北方佛教界的,以般若性空之义为专长,继而创立“本无宗”的道安大师,为十六国时期,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他博学多闻,被视为当时北方佛教学界的领袖。前秦君主--苻坚,更是延请他于长安主持译场。一时间,中外译家云集长安,场面甚是宏大。此外,道安大师不仅在译经方面多有建树,诸如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勿失厥义,以深达佛旨”等观点,还在佛教史上,有许多创举。诸如,提出了“为众经撰注作序”、“分经文为序、正宗、流通三科”、“为众多佛经设立目录”、“制订寺院清规及僧尼规范”、“统一沙门为‘释’姓”等等。
c.和道安类似的北方高僧竺法雅,以吸收和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大乘佛教的般若学而著称,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而为生解之例”的“格义佛教”。
(5)南方的东晋,显然直接承继西晋文化,故而,伴随着东晋南下,原在中原流行的玄学及般若学,也随之南下。此时,因为上层社会南迁,备受挫折,流行清谈。于是乎,一同南下的佛教僧侣,凭借般若学和玄学很是契合,就借由清谈,将佛理传播给士大夫。并不断地与儒学,乃至道学,进行着深刻的交流,继而使佛教,得以在彼时的南方,快速传播。
(6)与北方十六国之前秦高僧道安,同时期的,在南方传教的佛教高僧,还有竺道潜与支道林,这两位高僧,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东晋贵族士大夫的钦仰。最终,在竺道潜、支道林的影响之下,典型的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教,在南方的东晋正式形成。
a.此时,有很多高僧都非常擅长玄学,尤其是其中的支道林,更是非常著名。时人评其学“不减王弼,比做向秀”。其著有《圣不辩知论》、《即色游玄论》等书文,创立了般若学的即色义,主张即色本空。
b.最终,高僧支道林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诸如谢安、王羲之、许询、殷浩等一代名流,均是交往甚密。由此,便可窥见佛教在南方的东晋,已然是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最终,吸收了儒学、道家思想,以及玄学思想的,不断进行中国化改造的南方佛教,在东晋时期,已然蔚然成风。
(7)而竺道潜与支道林之后,东晋晚期,南方佛教的中心,由建康(南京),转去了道安大师的徒弟--慧远,所处的庐山东林寺。慧远者,擅长儒学,力谋佛、玄、儒三者融合,最大程度地促进了佛教中国化。在高僧慧远的主持下,东林寺迎佛驮跋陀罗、僧伽提婆等印度高僧,入庐山译经。致使即使是偏安南方的东晋,也开启了译经的风潮。不过,彼时的建康(南京),虽失去佛教中心的地位,但仍是佛教重镇。
a.高僧慧远通晓六经,尤精老庄,曾师从道安大师讲般若。之后,因想要远避战乱,继而由北方南下,入庐山东林寺。其持戒严谨,终成南方佛学的领袖,并深得当地知名乡绅学士的追崇。另外,慧远大师,还应江州刺史桓玄之问,撰写出了《沙门不敬王者论》。在这一论述中,其明确指出了“家法”与“在家法”的不同,算是化解了东晋当时的,佛教与中国礼法有抵触,且格格不入的尴尬境地。此外,慧远大师还集中僧俗多人,同结白莲社,同时修习《般舟三昧经》,以期生西方净土。最终,慧远大师成为了,禅净共修的初创者,继而,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
b.另外,慧远不仅仅提倡译经,还与北方名僧--鸠摩罗什,交流译本。其很是重视佛教般若的研究,曾与鸠摩罗什广泛探讨般若义理,提出法性论思想。显然,慧远大师很注重交流,且是深得人们的喜欢。所以,即使慧远大师是足不出山,然亲近者依然众多。而曾求学于慧远大师,此后更是北上长安,受学于鸠摩罗什门下的道生大师,就是其中之一。
c.与高僧慧远同时期的,另一位高僧法显,也很出名,而他的出名,则是因为西行求法。他于公元年,自长安出发,经西域,抵北天竺、狮子国及中天竺,在取得梵本戒律后,携回《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长阿含》等多部经典,于年经海路,返抵南方的建康(今南京)。此后,他与其他名僧,大量翻译经文,并将旅途及见闻写成《佛国记》。最终,他的所见所闻,成为了研究西域及印度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可谓是难能可贵。法显在佛教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且在我国留学史上,贡献也很大,可谓影响千古!
(8)与南方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十六国的佛教,到了后秦时期,由于后秦高僧--鸠摩罗什,东入河西走廊武威,再入长安,而变得更加昌盛。特别是鸠摩罗什,在后秦统治者--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一时间,后秦似乎成为了佛教界的中心,使得南北佛教界的俊秀,多云集于此。最终,鸠摩罗什的直系门生弟子,据传达到了三千人之多。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道生、僧肇、僧睿、道恒、昙影、慧观、慧严、道融、僧契、僧迁、法钦、昙无成、僧导、僧业、僧嵩等。当然,其中道生、僧肇、僧叡、道融,最为杰出,世人称之为“什门四杰(四圣)”。
a.话说,鸠摩罗什所译经籍种类,遍及佛教许多宗派,其中《大品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使得龙树般若性空之学,至此文备义明。以此诸经,即可引正般若‘六家’之偏,驳斥‘格义佛教’之迂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鸠摩罗什对般若学和格义佛教,是有纠偏之大贡献的!
b.此外,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成实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译著,文妙义精,流畅易读,最终为古今佛教界,所追崇。后世佛教,更是以此诸经为基础,而生有三论、四论、天台宗、禅宗、净宗等等诸宗。
c.鸠摩罗什的弟子,同样对中国佛教有着巨大的影响。以道生为例,其孤明先发,以“佛性论”、“顿悟说”,引起了当时佛教界的辩论。不过“一阐提皆得成佛”的主张,在当时,先是被视为异端,为佛教界所不容。不过,等到北凉昙无谶,所译的北本《大般涅槃经》传入,彼时的佛教界人士才恍然大悟,原来道生是对的。此后,道生所悟的思想,对后续的涅槃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各宗,都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d.由此可见,高僧鸠摩罗什的译经事业,对于中国化的佛教来说,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算是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所以,最终他成为了,中国佛教界的,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首,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9)通过南方东晋以及北方十六国,中国化佛教的发展可知,彼时,不仅是南方的东晋佛教蔚然成风,就连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同样也是佛教成风。当然了,此期间,南北佛教虽是不同学风,即北方重行业,崇尚禅学、律学及净土信仰;南方重义理、注重涅槃佛性的探讨。但是,两者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对佛教的中国化,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显然,两晋及十六国时期,特别是东晋时,因玄学风行全国,而般若又甚合玄学,故而,许多高僧都接触和研究玄学。最终,在玄学的助力之下,般若学的研究也达到鼎盛。继而,有了佛教史上的般若“六家七宗”,互相竞争的盛况。
很明显,‘般若’丰富了‘玄学’的内涵,‘玄学’也顺道成为了,传播佛教教义的媒介,“格义佛教”最终形成。纵观这段佛教史,道安的“本无论”,慧远的“法性论”及“神不灭论”,还有僧肇的“肇论”,均带有道家之玄学,解佛的色彩。
显然,在玄学的助益下,两晋及十六国时期的佛教高僧,算是对佛教进行了,行之有效的中国化改造。而他们对佛学的理解,也逐步加深了。此时,在对佛学的理解上,一般认为僧肇的“肇论”,水平最为高远。
不过,此阶段,要说哪位高僧的思想,更具中国化,则非道生莫属。道生大师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说”与“顿悟成佛”说,非常具有中国化佛教的特性,很是耀眼!
(1)不过,此时南方东晋的,佛教之般若学派,明显还不完善,即“格义佛教”还略显迂腐,直至北方鸠摩罗什、僧肇等师徒的导正,才算真正形成了,中国佛教之正统风格。
(2)由于位于东晋的南方佛教,以及位于北方的佛教,两者均是学风鼎盛,思潮自由,且译经事业都很隆盛。故而,南北朝时,中国佛教呈现出了,学派竞立的宏大局面。
八、此外,两晋及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化佛教,还具备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便是传播途径,首先依靠的是,上层社会力量,也就是贵族的力量。在得到其支持后,再转向社会中下游发展。
(1)也因此,东晋的大德高僧--道安大师,才会说道:“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由此可见,封建帝王及贵族的支持,是中国化佛教,能够广泛传播的决定性力量!
(2)这在南北朝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只不过,很多人忽视了这个客观因素!现在看来,我们把东汉的汉明帝,当做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位大贵人,显然是无比正确的!
九、东晋之后,古代中国陷入南北朝时期,因为频繁动乱,整个社会阶层均是苦不堪言,使得宣扬众生平等、极乐世界等教义的佛教,有了大发展的群众基础。
显然,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开始了更加彻底的,中国化改造。之后,佛教不断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磨合,使得佛教自身的格义、教义日渐成熟。佛教也日渐变得,符合彼时的中国之国情。
此期间,中国佛教,遇到过贵人相助,诸如南朝梁武帝、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北齐六位帝王,等等。显然,这些崇佛的君主,因为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可以称作是中国佛教的第四批贵人。
毕竟,这些帝王,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因为这些人,所统领的朝代,都不是南北统一的,大一统之政权,影响力有限。故而,他们都不能被称之为,是中国佛教的大贵人。
当然了,此阶段的中国佛教,也遇到过灭佛之人,诸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相应的,这些灭佛之人,则被中国佛教界的一些人士,称之为恶人!
但是,这些佛教界人士,显然,还是有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些帝王灭佛,除了主观上的喜好等原因,还存在一系列的,真正的客观原因。
说到底,此阶段,一些帝王灭佛,与彼时的中国佛教本身的弊端,息息相关!诸如佛教大肆敛财,继而侵害了国家经济,大肆扩张,继而与国家争夺人口……
(1)此期间,不断中国化的佛教,大部分时间,还是很聪明的。诸如,继续攀附当时非常流行的玄学,继而使得佛教,日益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最终,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有了极大的发展。
(2)佛教在南朝的宋、齐、梁、陈之间,在各代帝王的大力崇信之下,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的,极致崇佛的,自称“三宝奴”的梁武帝,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那真真是功不可没。南朝佛教,也因此在梁时期,达到了全盛状态。最终,南朝佛教的势力,在国土面积相对较小梁朝,达到了令人恐怖的境地。有寺庙座,僧尼余人。这种现象,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尤其明显,有大寺余所,僧尼信众则常有万人。
a.当然,梁武帝的极致崇佛,虽说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却也让世人看到了,佛教大肆扩张后的弊端,使得世人看清了,一旦佛教大肆发展,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等,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
b.正是因为有了,南朝梁武帝这个极致崇佛的“反面教材”,使得北朝的统治者,看到了佛教,大肆发展的弊端。显然,这为北朝佛教的大挫折,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
c.其实,虽然很多人认为,梁武帝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著名的佛教界的达摩祖师,似乎并不是这么认为。话说,禅宗初祖达摩,自天竺而来后,到建康与“三宝奴”--梁武帝面谈。可是在这次聊天中,当梁武帝追问自己功德之时,达摩对梁武帝的评价并不高,只说了四个字,即“无有功德。”
d.最终,此次会谈,搞得梁武帝,很是不悦。显然,两者的谈话,一点也不契合。于是乎,达摩便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居于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算是震惊了佛教界。
(3)北朝的北魏时期,在崇佛的道武帝拓跋珪的大力支持下,僧朗、法果等高僧受到了极致的礼遇,且在北魏定都平城之际,拓跋珪专门下诏营建佛寺。一时间,北魏佛教可谓是空前繁荣。
a.拓跋珪死后,其长子拓跋嗣继位,是为明元帝,其基本延续其父崇佛的政策。
b.故而,虽然彼时的佛教,已经出现了,影响北魏政府的经济利益,以及跟政府争夺人口的趋势。
c.可此时,北朝的佛教高层,依然是无自知之明,继续大肆地进行发展和扩张。
(4)等到了拥有大志向,立志统一北方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上台,其采取休养生息之政策,大力改善民生、劝课农桑、大增耕田、减轻赋税。而日益与政府争夺经济利益和人口的佛教,依然我行我素,毫不知足。
a.很显然,这触了锐志武功的,太武帝拓跋焘的逆鳞。加之,拓跋焘非常信任自己的宰相崔浩,并听从其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最终,拓跋焘决定灭佛。
b.一时间,之前还在大肆扩张的北魏佛教,算是陷入了灭顶之灾。最终,长安的大部分沙门被诛戮,一切经像也基本被毁。一时之间,北魏举国上下,佛教界那是风声鹤唳。
(5)话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死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三者均废弃了拓跋焘的灭佛政策。一时间,佛教又开始了,逐步恢复。特别是文成帝和孝文帝,尤其崇佛。分别在大同开凿了大同云冈石窟,在洛阳后营造龙门石窟。
a.北魏这三位皇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显然,由于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支持,北朝佛教再次有了迅速的发展。此时,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
b.所以,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金铜佛像数量非常多。特别是闻名于世的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两大石窟。因为都是国家主持开凿的,故而,规模巨大,可谓空前绝后。
(6)北魏末,公元年,爆发过冀州沙门法庆聚众造反之事,其众多达5万以上。此时,法庆自称“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之处,大肆毁寺、杀僧、焚经、烧像,继而对当时的僧俗地主统治阶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虽然北魏镇压了此次造反事件。可等到公元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六镇起义”,接着各处纷纷出现反魏事件,群雄并出。
a.之后,不少原属北魏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加之政治动乱,许多普通百姓为了生存,只得寻求相对安全的佛门,为庇护所。
b.最终,至北魏末,佛教又有了繁荣的景象,流通佛经共计部,卷,有寺院约3万余座。僧尼约余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十六分之一。
c.因为佛教大肆发展,不断侵害国家利益,和国家抢夺人口,而不自知。这为后续帝王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国力,提供了现实依据。显然,北朝佛教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二次灭顶之灾。
(7)此后,虽然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可是佛教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依然呈现出较为繁荣的景象。等到了北齐时期,虽说此时,鲜卑勋贵凶残腐败,政治上极端黑暗,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锐。可统治者,还是大力崇佛,佛教依然享有特权。故而,佛教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最终,北齐时期,僧官管辖下的僧尼高达余万人,寺庙近4万余座。此时的佛教,真可谓是极其的鼎盛和繁荣了。
(8)佛教极其繁荣的北齐,最终为北周所灭。北周时期,佛教依然稳定发展,在享受特权的同时,时不时与政府争利和争人口。等到了,立志“平突厥,定江南”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佛教本身的不知收敛,不够聪明,终于使得北朝佛教第二次,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a.话说宇文泰死后,交代其侄子宇文护,要拥护幼主,可这宇文护也有野心,故而,其虽辅佐幼主--宇文觉,建立了北周。可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他宇文护。此后,宇文护相继毒死了,在他看来不听话的,周天王宇文觉及周明帝宇文毓。后再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在这一系列的变故之前,宇文护一直大力崇佛。故而,佛教在北周时期,也是极其的繁荣。
b.而刚刚登上帝位不久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因为还在积蓄力量,同时也是为了明哲保身,只得顺遂了宇文护的崇佛的决定。天和二年,即年,卫元嵩上书周武帝说道:“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国,则会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也就是说,此人在建议周武帝灭佛。不过,因为北周武帝此时还未真正掌权,此事,算是暂时搁置了。
c.建德元年,即年,羽翼丰厚的北周武帝,终于诛杀了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次年12月,北周武帝召集道士、僧侣、百官再次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事实上,这是北周武帝在敲打佛教,倘若佛教,还不收敛,那么灭佛之事,便即将开启。
d.显然,在北周武帝敲打北朝佛教之后,当时的那些佛教徒,以及道教徒,并未真正理解,周武帝的真正用意所在。此后,佛道两者,依然争辩不休、喋喋不休。而佛道两教,特别是佛教的不自知,最终惹恼了周武帝。
e.建德三年,即年5月15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一时间,北朝佛教的第二次灭顶之灾,旋即开启,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十、显然,南北朝时期,南朝佛教,不仅仅是攀附玄学,大力扩展佛教的影响力,还非常注重,和统治者阶级打好关系。虽说南朝的宋、齐、梁、陈,也存在佛教寺庙经济影响国家经济,也存在佛教和国家争夺人口的问题。
可南朝的中国化的佛教,主观上相对聪明,并无多少干涉国家内政的举动。当然了,客观上,南朝的佛教,也确实受到了统治者的限制。故而,在南朝的宋、齐、梁、陈时期,并没有发生皇帝灭佛的事件。
反观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大抵是因为佛教内,混入了居心叵测之人,又或者是佛教界本身,有政治野心,却不够聪明。最终,北朝佛教逐渐遇到了大危机。
话说,不足够聪明,也就算了,如果还不自知,那肯定就会,遇上大麻烦。此后,果不其然,北朝时期,佛教真的遇到了大麻烦。而这个大麻烦,不是别的,正是灭佛事件。
(1)所以,我们看到了,北朝佛教,在影响北朝国家经济和人口的同时,甚至,还敢威胁国家统治,或是干预政治,这可是犯了大忌了!在笔者看来,显然北朝的佛教高层,没有南朝佛教高层聪明。且明显是缺少自知之明,竟然敢公然和皇帝作对,这不是找事和找死嘛。
(2)最终,我们看到了,先是北朝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事件,后又看到了北朝之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事件。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北朝的佛教界不够聪明,无自知之明,在已经取得经济和人口特权后,竟然不知足,无自知之明,还敢公然干涉国家政治。在笔者看来,佛教一旦干政,得罪皇帝,就是自寻死路!
十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拥有小高潮发展趋势的中国佛教,其发展过程,既有荣光,也有屈辱,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是不管怎么样,其功劳和地位,也是非常明显的。那便是为隋朝时期的,甚至是唐朝时期的,巅峰之中国佛教,打下了坚实的,中国化改造的,实践和理论之基础。
话说,南北朝之后,大隋王朝统一了中国。隋朝虽然短命,却结束了几百年来,中国南北分治的局面,而且还促进了南北的文化融合。当然了,这其中文化的融合,肯定有利于南北佛教的融合和统一。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均非常喜欢佛教。其中,隋文帝更是一上台,便立即废止北周灭佛政策,下诏以大兴善寺做为译经的中心,修建寺院、重整经像、设“五众(涅盘众、地论众、大论众、讲律众、禅门众)”及“高僧二十五众”宣讲佛教义理。
隋炀帝上台后,显然是继承了,隋文帝保护佛教的策略。更是在扬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场等,作为传播佛教的据点,且继续大力发展前代的译经事业。
不用多说,有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隋朝时期的佛教,十分兴盛。虽说略逊于后续的唐朝,却已经算是达到了,事实上的巅峰时期。
所以,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可以算作是,中国佛教的第三、第四位大贵人。显然,在这两位佛教大贵人的,大力崇佛之举下。就连隋朝的,许多大德高僧的光辉,诸如阇那崛多、达摩笈多等的光辉,也都被掩盖掉了。
也因此,人们更多的是记得,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皇帝异常崇佛,隋朝佛教非常之兴盛。但是呢,不管怎么说,隋朝的这些大德高僧,显然也都是彼时,中国佛教的贵人。即都对佛教的发展,有大贡献。
(1)隋朝的佛教地位很高,甚至要远高于儒学、儒家和道教。晚年的隋文帝,公然助佛反儒,一时间,民间佛教大兴,佛经更是多于儒家六经,数十百倍,就是最好的证明。隋文帝的一生,都致力于佛教的推广。据传,所度僧尼达50多万人,修建寺院多所,立塔座,写经近32万卷,营造及修复大小石像约万尊,佛教在隋文帝时的盛况,可见一斑。
(2)等到隋炀帝上台,其一样,本质上也是崇佛。所以,隋炀帝承文帝以佛教治国的方针,对佛教的支持,也是不遗馀力的。诸如建寺、度僧、造像一如文帝。并亲从天台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迎请吉藏大师入慧日道场弘扬三论。正是得益于隋炀帝的大力支持,佛教的三论宗与天台宗二宗,才得以快速的开宗立派。
(3)在历经南北大乱世之后,大一统的隋朝,对于佛教的恢复与发展,给予了更多的财力及政策支持。此阶段的中国佛教,乃是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不仅深入彼时的中国社会各阶层,而且远播中北亚。
a.显然,隋朝时期的佛教大发展,除了得益于佛教本身,在南北朝时所奠定的稳固基础外,更仰赖于统治者和国家的强力护持和提倡。
b.隋朝时期,译经非常兴盛,在短短30多年中,共译经典部,约卷。此阶段,著名的译家有那连提耶舍、闍那崛多、达摩笈多、彦琮等。需要说明的是,梵文和汉文俱佳的彦琮,为此时僧侣主持译场的先锋,其在《辩正论》中提出,译经者须具“八备”之条件,此“八备”对后世译经人才的评选,有着巨大的影响。
c.话说,隋朝统治者为何大力崇佛,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佛教,曾经帮助过隋朝统治者争夺天下。所以,在隋朝统治者的心里,是从骨子里认为“隋朝兴由佛法”。
十二、隋朝之后的大唐王朝,皇帝之中除唐武宗外,大部分人都对佛教的发展,持开放、开明的态度。所以,总体来说,唐朝算是继承了,隋朝的极致崇佛的策略。甚至,在崇佛的道路上,唐朝比隋朝来的还要更彻底!
因此,佛教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和极盛的状态。不过,因为佛教和前朝--隋朝,交往过密,故而李唐王朝的统治者(武则天除外),虽说大多是大力崇佛,却也有堤防之心。故而,他们把道教作为事实上的国教,即并未把佛教真正当做心腹。
唐高祖在帝业初创时,曾奉佛求福,即位后,更设十大德,以统摄全国僧尼。唐太宗时期,玄奘虽是私自前往西域取经,曾惹恼太宗。可当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归国后,出于笼络人心,太宗还是礼遇了玄奘大师。并于大慈恩寺,组织大规模的译场,最终,法相唯识宗,算是在太宗的支持下而创立。
武则天的武周代唐时期,出于拉拢人心,维护和稳定自己的统治,其大肆尊崇佛教,给与了彼时的中国佛教,极高的地位。并实行了一连串的崇佛措施,使得佛教空前繁荣起来。说到底,武则天崇佛,就是让佛为其所用。
此阶段,武则天对禅宗的神秀大师,礼遇有加,并尊其为国师。一时间,禅宗大盛,并影响到了其他宗派。此外,武则天诏令新译《八十华严》,直接促成了法藏创立华严宗。所以,从崇佛和促进中国佛教发展的角度来说,武则天就是中国佛教的,第五位大贵人。
显然,与唐太宗同时代的玄奘大师,与唐高宗李治同时代的一行大师,与武则天同时代的,受到了礼遇的,禅宗之神秀和慧能大师,以及与唐玄宗李隆基同时代的鉴真大师,等等。对于中国佛教来说,也都属于贵人!
武则天之后,唐玄宗崇信佛教之密宗,对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礼敬有加,故而密宗曾兴盛一时。肃宗时,曾召不空等沙门入宫,朝夕诵经祈福。代宗时,除下令建寺、度僧外,并于戎狄入侵之际,召沙门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为国民消灾。宪宗时,更是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掀起了一股崇佛的热潮。
当然了,实施灭佛的唐武宗,对于佛教的打击颇大,则显然被中国佛教所不喜,被归为了恶人。
(1)相对来说,佛教在唐朝时期,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儒韩愈,起先上书反佛,到了晚年,却又学起佛来,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佛教兴盛,所以唐朝时期,译经事业也很发达,且基本上,是由国家护持。所以,译经规模宏大,组织完善,且多由精通梵文、汉文的中国僧侣主持。所以,唐朝时期,译经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均为历朝历代之冠。
(2)唐朝时期,著名的译师,除了有大名鼎鼎的玄奘外,还有义净、不空、菩提流志、实叉难陀、般若三藏、善无畏、金刚智等,其中尤以玄奘、义净、不空三位最为杰出,故而,他们三位均被列入中国佛教界“四大翻译家”之内。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三人译经各有所专,玄奘大师所译经文,包括瑜伽、般若、大小毗昙,范围广,成就最大。义净大师重在精于律典;不空大师则专注于密典。
(3)话说,虽然佛教在唐朝很是兴盛,却也不是,总是一帆风顺的。李唐王朝其实一直崇奉道教,并尊称道教的老子为自己的先祖。故而,唐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明争暗斗,始终无有间断!冥冥之中,这似乎为佛教的发展埋下了隐忧的伏笔。
a.唐武宗时,因其极度偏好道教,加上道士赵归真、宰相李德裕的反佛鼓动,再加上此时的佛教,确有贪念,且无自知之明,在有特权的前提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财政和人口,而不知足。最终,唐武宗决定灭佛,史称“会昌法难”。
b.会昌法难”中,共废毁大寺院多所、小寺庙00多座,迫令还俗僧尼多人,没收寺院田亩,数万顷。此次灭佛,属于中国佛教的第三次灭顶之灾,使佛教受到严重的打击,经藏典籍大多佚失。
c.不过,好在唐宣宗即位后,立即下诏复兴佛教,之后的几位唐朝皇帝也相继护持佛教,最终使得中国佛教得以大致保全。不过,随着李唐王朝的覆灭,中国佛教的巅峰和极盛时期,也随之结束!此情此景,令无数佛教界人士,唏嘘不已!
十三、总体来说,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算是达到了巅峰、极盛!此期间,大部分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诸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禅宗、净宗、律宗之八大宗派等,均已正式形成。
此期间,大德高僧之代表频出,且他们的思想理论,也都是极其的深刻。唯识宗的玄奘大师,以“八识种子说”与“三性论”而闻名。天台宗以“叛教说”、“止观说”、“一心三观,一念三千说”等,而形成自身的特色。
华严宗以“四法界说”、“六像圆融说”、“十玄缘起说”的辩证性而出名。禅宗的慧能大师则强调“顿悟成佛之本心佛性说”,直接打破常规,形成了佛教史上的奇观等等。
(1)很显然,天台、华严、禅宗等中国化佛教宗派,成功地融汇了,古尼泊尔佛教哲学与中国本土哲学,给中国化佛教哲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隋唐时期,除了大量的译经之外,还有大量针对经论,所作的各种佛典注疏。
(2)此外,根据许多研究佛教的学者推断,隋唐时期,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禅宗、净宗、律宗之八大宗派的兴盛,实与彼时诸多佛教人才,对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阐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十四、大唐王朝灭亡之后,五代十国分治南、北二地,动乱频繁,古代中国再一次进入大乱世。这期间,也许是受到了唐武宗灭佛事件的影响,人们看到了佛教的弊端,看到了佛教经济,对国家的危害等。故而,此阶段,大部分统治者,均采取了禁佛或排佛措施。
其中,五代中版图最大的后周,于周世宗时期,在国家财政窘迫之际,果断实施了灭佛运动。此次灭佛事件,使得原本唐末有所恢复,勉强维持体面的中国佛教,第四次陷入到了,灭顶之灾中。中国佛教也迎来了,所谓的第4位恶人。
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佛教,经此周世宗灭佛之法难,再加上战火的不断摧残,已破败不堪,衰颓不已,注定要走上萧条的道路了。正所谓盛极而衰,大概也就是,如此之境况吧!显然,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佛教,在经历灭佛事件后,是处在一个绝对的低谷时期!而且,大概率还是最大的低谷!
(1)在此次灭佛事件的打击下,五代十国时期,中国佛教注重义理研究的宗派盛况不再,八大宗派中的六派,几乎被毁灭殆尽,只剩注重实践的禅宗,以及强调信仰的净土宗,被保留着,还在民间坚强地流传和弘法。这其中,以永明延寿禅师所提倡的禅净双修,最受民间崇敬。
(2)大抵就是在五代十国期间,因为其他七大宗派,要么被毁灭殆尽,要么基本走向沉寂。而拥有特殊的教规(自耕自食)的禅宗,在这些运动中损失最小,得以基本保全。最终的结果是,禅宗算是变相地,被动走上了自己的全盛时期。
(3)但是对于整个中国佛教界来说,此时,显然是大萧条时期。在这一背景之下,之前和儒道竞争激烈的佛教,开始收敛自己,三教的矛盾更趋于缓和,已不像过去那么尖锐和明显。当然,肯定还是有斗争,但相对而言,规模都非常小。逐渐地,儒释道三家,开始谈融合,并真正走向融合!
十五、总体来说,中国化佛教,在唐末五代十国的,朝代的不断更迭中,特别是在经历唐末的“唐武宗灭佛”和五代的“周世宗灭佛”之后,算是彻底陷入到了,低谷期和凋零期。
不过,好在这种现象,在北宋统一了天下之后,有了好转。北宋时期,中国化佛教在统治者的大力保护之下,有了复兴的底气,终于迎来了一个较大的盛世。且大抵是因为中国佛教在经历了,一连串的灭佛事件后,有了反思。
故而,北宋前中期,享有寺院田园、山林免税权的佛教,在恢复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直接开启了不少社会公益事业。继而,对民间百姓,加以援助。显然,这对于当时的整个社会来说,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不过,虽然北宋的大多数皇帝都是保护佛教,可到了北宋末的宋徽宗时期,因为其极度推崇道教,故而,佛教再次遭受到了打压。当然了,虽然宋徽宗打压佛教事件,没之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那么严重。但是,不管怎么样,宋徽宗时期,有了较大复兴的中国佛教,还是遭受到了,不小的损失!
综合来看,宋太祖赵匡胤,因为崇佛,对北宋佛教的发展和兴盛,功不可没,可以算作是中国佛教的第六位大贵人。而宋徽宗赵佶,则因限制和抑制佛教发展,继而被许多佛教界人士所攻击,所不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北宋时期,虽也有天台宗--惠远等高僧出现,但是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影响力上,均已经比不上隋唐时期!由此可见,宋朝时期的中国佛教,虽也号称兴盛,却远不及隋唐来得隆盛!
(1)宋太祖建国后,立刻废止后周时期的,周世宗灭佛之令。为了引导佛教恢复,同时也是为了便于管理,建隆元年,即公元年,宋太祖还下令,修订出家考试之制,普度僧人余人,并遣使近多人,西行求法。也就是在宋太祖大力发展和保护佛教的同时,中国佛教迎来了一项堪称伟业的创举。那么,是什么创举呢?那便开雕大藏经,俗称《开宝藏》。此举对后世刊刻藏经,影响甚大。
(2)等到了宋太宗时,太平兴国元年,即年,普度僧人近17万人,诏立太平兴国寺为先皇帝寺,同时开设译经院,继而恢复了,从唐代元和6年以来,中断达年之久的官方译经事业。一时间,译经事业再度复兴。此后,西域、古印度僧人携经赴华者,更是络绎不绝。
(3)等到宋真宗时期,官方设立了戒坛72所,推行登坛受戒之制,对于此时佛教的兴盛,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此时,天下僧尼发展到了近46万人,寺院近4万所,北宋的佛教也发展到了最高峰。至宋仁宗初期,携佛经赴华的外国人,已达80余人。此时,译经规模更是超过了唐代,只不过成就稍逊于唐朝。
(4)北宋前半段,中国佛教还有一大特色,那便是禅宗在此时,非常地盛行!要说禅宗为何会兴盛,这与其在“唐武宗和周世宗灭佛”事件中损失很小,有着莫大的关系。
a.而为何禅宗在这两次灭佛事件中,损毁会如此之小呢?只因禅宗推崇农禅理论,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说的再直白一点,禅宗并不像其他佛教宗派那样,会大肆敛财,因而主张灭佛的统治者,往往会放过禅宗!
b.此外,禅宗因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特殊法门,修习起来较为容易,影响力愈发强大起来。
c.最终,北宋时期,禅宗是法纲益振,继而形成“五家七宗”。此期间,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著作,也就是俗称的“传灯录”,流传很广,非常盛行!
(5)北宋前半段,中国佛教除了禅宗的兴盛之外,其他宗派也有了一定的复苏。在政府的帮助之下,加之一些佛教典籍,由中国外回传,之前在灭佛事件中,基本消逝或隐没的一些佛教宗派,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其中,有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等。
a.天台宗得高丽传回的典籍,辅以律行、礼忏、念佛,故能广流普及,继而弘扬一时。天台宗之中,属山家、山外两派,影响力最大。
b.华严宗则因教义与禅宗,同为真常唯心一脉,在形成了“教禅一致”的风格后,在子璿、净源二位大师的努力下,同时借助于禅宗的兴盛,继而得以复兴。
c.律宗方面,在允堪、元照大师的努力下,律学撰著有了较大发展,加之天台宗师,多兼弘戒法,律学算是借了势,继而中兴。
d.净土宗和禅宗关系密切,加之念佛结社之风,再加之其开创出了“禅净双修”,最终,被民间广为传颂和接受,其影响力日盛,大有不让禅宗之气势。
(6)等到了宋徽宗时期,因统治者,十分地崇信道教。最终,佛教遭受到了不小的损失。诸如烧毁经像,诏令寺院置孔子及老子像。将道士位次,列在僧尼之上等等。一时间,复兴不久的佛教,再次出现了沉寂的迹象。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宋徽宗时期,中国佛教严重受挫,但是强大的禅宗和净土宗,却还是依然保持着,较大的影响力。
十六、总体来说,北宋时期的中国佛教,虽偶有曲折继和坎坷,但是却一直在走上坡路。所以,北宋时期,中国佛教是处于相对的,大兴盛之状态。此时期,禅宗最盛,禅宗之中,则属临济、云门两派影响力最大。禅宗之下,则是天台、华严、律宗、净土诸宗稍次。
(1)且此期间,由于佛教各宗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了“教禅一致”、“净禅一致”、“华严禅”、“念佛禅”等理念,对民间信佛之人,影响很大。
(2)此外,北宋时,理学虽然发达,但是其思想,却深受禅宗影响。故而,虽说北宋时期,常有文人士大夫排佛之论,可在禅宗的巨大影响力之下,不少起初言排佛的人士,后期往往又会皈依佛门,这种现象影响非常深远,直至清朝,乃至近代。
十七、和北宋大部分皇帝均支持佛教相比,偏安南方的南宋,则对佛教采取了一种近乎是限制的策略。故而,此期间的江南佛教,已经失去了北宋时期,较为兴盛的特征,转而代替的是平淡和晦暗。
(1)南宋时期,相对来说,也就只有禅宗、净土宗两宗,还在维持着中国佛教的颜面和体面。
(2)此时,之前复兴了的,其他佛教宗派,再次陷入了沉寂或落寞,早已无法和北宋时期相提并论。
(3)要说此时为何是禅宗和净土宗依然兴盛,这和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论,以及净土宗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两者均简单易行,有着莫大的关系。
(4)话说,正是因为禅宗和净土宗的,简单易行的特点,最终,使得此二宗,能绵延不绝,直至近世!
十八、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宋朝(北宋和南宋)时期,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曾灭亡北宋,并和南宋对峙过的,后被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继而灭亡的金朝。
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的,后被蒙古灭亡的西夏。从唐末,经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被金朝灭亡的辽朝。以及还没有统一中国前的蒙古。
以上这些和宋朝对峙过的朝代,其实都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朝代受到的汉文化影响越大,其佛教文化,也就越兴盛!
(1)学者通常认为,受汉文化的影响,金代的佛教,主张以本教义为主的佛、道、儒的三者合一,且佛教的理论发展,也拥有较高的造诣。特别是在金朝灭辽朝及北宋后,其对中原佛教的信仰愈发加强。故而,在金代,汉传佛教中的华严、禅、净、密教、戒律各宗,都有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受北宋禅宗盛行的影响,使得禅宗在金朝尤为盛行。金代著名禅师,有曹洞宗的万松行秀等。
(2)一般而言,学者均认为受汉文化影响,西夏人大致上以佛教为主要信仰。不过在建国之前,他们可能是以自然崇拜为主。夏朝建国之初就是佛教颇有渊源,西夏建国后,便开始创造自己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并兴建了大量的佛塔与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此外,西夏统治者,也大力发展敦煌莫高窟。例如,夏景宗到夏仁宗,曾多次下令修改莫高窟。
(3)根据学者的研究,辽朝宗教以佛教和萨满教为主,当然了,他们也崇拜契丹祖先和民间信仰。说到辽朝的佛教,应该是继承自盛唐的教学佛教。也就是在唐武宗灭佛期间,因为河北诸藩镇,不听从该指令,遂有大量僧侣与佛教文物流向河北地区,使得辽朝原先的领地,佛教文化蓬逢发展。之后,辽太宗等辽朝皇帝,也大多采取保护佛教政策,逐渐的佛教在辽朝大盛。
十九、时间来到了元朝,此期间,元朝统治者极致推崇藏传佛教,奉藏传佛教为国教。同时,因为藏传佛教终究不合汉地民情,故而,仅能在元朝的宫廷中流行。
因此,为了维护统治稳定,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建国之初,就高瞻远瞩,重用禅宗行者--耶律楚材,制订典章。此举,不仅维护了统治的稳定,也令慓悍好战的蒙古百姓,摄化于佛教,可谓一举两得。元太祖之后,元朝的诸多皇帝,也基本承袭此风。
总体来说,元朝时期,中国佛教算是延续了宋朝佛教,特别是北宋佛教的盛世。但是,显然宋元时期的,佛教之大盛世,还无法和隋唐时期的,中国佛教的巅峰和极盛,相提并论!不管怎么样,佛教在元朝,算是有着崇高的地位的。甚至,我们可以说,元朝能够统治中国近年,中国化佛教功不可没!
客观来说,包括元太祖在内的元朝统治者,都可以算是中国佛教的贵人,他们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是有着不小的贡献的!但同时,这些统治者,毕竟都是大一统之帝王,虽然支持佛教发展,却也对佛教,多有监视之举。
此外,提起元朝的最著名佛教高僧,首推元朝帝师,藏传佛教的八思巴,也就是说,元朝时期,最兴盛的佛教派系,当是藏传佛教,而非中国化的汉传佛教。当然了,虽然此时的元朝统治者,也曾重用过禅宗行者--耶律楚才。且禅宗等汉传佛教宗派,在此时,也产生了不少高僧。诸如海云印简、刘秉忠、云峰妙高等。
但是,元朝时期的,汉传佛教的高僧,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显然整体上,都比不了北宋时期。也就是说,元朝时期的代表中国的汉传佛教,虽也有发展兴盛,却远比不了北宋时期的大兴盛。
(1)虽然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因为藏传佛教并不能直接用来管理汉地民众。故而,统治者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的政策。因而,在战乱过后,一时间,汉地佛教得以继续发展,寺院林立,僧尼更是达到了21.3万人之多。此期间,统治者下令雕印了,著名的的普宁寺版的大藏经。此举可以视为,是汉传佛教大发展的重要证据。
(2)元朝时期,民间的汉地佛教,以禅宗、净土宗二宗最为盛行,禅宗之曹洞宗的高僧万松行秀,继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其著作的《从容录》,发挥曹洞家风。禅宗之临济宗,则以高僧,雪巖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为代表。和宋朝类似,元朝期间,禅僧多兼修净土。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国佛教,延续着宋代禅净并修的风潮。
(3)需要说明的是,元朝时期,中国佛教(汉地佛教)除禅宗和净土宗外,其他宗派大多萎靡不振,早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二十、曾经纵贯东、西方的,强大无比的蒙元,最终被汉人朱元璋,所带领的军队所推翻和赶走。时间进入大明王朝后,因为前朝--元朝,极度推崇藏传佛教,很明显,明朝的统治者,肯定不会再重用藏传佛教。故而,此期间的藏传佛教,逐渐沉寂,但依然还有一定实力。
不过,随着藏传佛教的没落,在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之下,汉地的汉传佛教,终于又迎来复苏,特别是其中的禅宗和净土宗两宗,复苏之迹象,愈发明显。
总体来说,除了比较特殊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毁过佛外,佛教在明朝大多数时期,是被统治者所支持的,也一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明末的明穆宗时期,高僧频出,一时间,佛教思想尤为活跃,使得中国佛教,再次有了小兴盛之势。此后,这种中国佛教的小兴盛之态势,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后续清朝佛教的发展态势。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对于中国佛教来说,肯定属于贵人,其对彼时的中国佛教的发展,肯定是有贡献的。相对而言,明世宗--嘉靖皇帝,则因毁佛,继而被中国佛教所不喜,甚至被诋毁和攻击。
此外,和宋元类似,明朝时期的中国佛教,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便是禅宗和净土宗兴盛,其他宗派则没落许多。显然,明朝时期,是属于禅宗和净土宗的天下。当然了,藏传佛教中的喇嘛教也有一定的实力,只不过大多集中在彼时的西藏地区。
(1)提起佛教,为何能够得到明朝统治者的支持,这还得从乞丐皇帝--朱元璋,少时说起。朱元璋少时贫困,为了生计,只得入寺为僧,入的寺庙,不是别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皇觉寺。鉴于和佛教的不解渊源,故而朱元璋一上台,便对佛教表现为了极高的推崇之意。之后,更是颁布了一系列的,促进佛教发展的政策。诸如立僧官、定考试、制度牒、刻藏经(南藏)、整理僧籍、分寺院僧为禅、讲、教三类等等。
(2)事实上,不仅明朝的统治者追崇佛教,就连许多文人士大夫,也很是追崇佛教。例如,明初的宰相宋廉,亦出身于寺院,故对佛教也是特别崇敬,且对佛教颇有研究。所以,明代的一些在家居士,有不少人研究佛教,并著有书籍。继而,明朝时,在文人之间,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佛教之风气。
(3)等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其以临济僧道衍为宰相,刻北藏,并作《赞佛偈》、《金刚经解》,算是官方的又一次力护佛教。紧随着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大多信奉佛教。所以,这一段时间,佛教在明朝算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可毕竟是经历过劫难,且起点较低,此时恢复的佛教,依然谈不上兴盛。
(4)俗话说的好,事物总是有起伏的。等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到了明世宗--嘉靖皇帝中后期,由于其失去了往昔的进取之心,迷信上了方士,大肆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最终,嘉靖皇帝一改明朝诸帝,佛、道兼崇的习惯,而专奉道教,继而压制佛教。终于,明朝时期的佛教,迎来了一次大变故。
a.很显然,因为嘉靖帝崇奉道教,故而彼时的佛教,肯定会受到巨大的打压。于是乎,对佛教不利的事情,便愈发增多。诸如,打压藏传佛教,放逐了一些法王、国师和禅师回乡,大肆毁坏佛像,甚至刮取佛像身上的金子,等等。
b.其实,嘉靖帝时期,有明文记载的毁佛之举,有三次。第一次,《明世宗实录》卷记载:“嘉靖元年3月,薄录大能仁寺妖僧齐瑞竹资财,及元明宫廷佛像,毁刮金屑一千余两。”第二次和第三次,在《明史纪事本末》等中有记载。即“嘉靖15年(年),将大善殿及殿内佛像一并毁除,共有金银佛像座,重1余斤。”、“嘉靖22年(年),拆毁大慈恩寺,毁掉寺中全部的密宗佛像。”
(5)虽然明世宗--嘉靖皇帝毁佛,给彼时的中国佛教,造成了巨大破坏,造成了刚有起色的佛教,再一次没落。不过,等到了明末,大概是经过了反思,中国佛教反倒有了新生,接连出现了莲池、紫柏、憨山、蕅益等等大师。一时间,可谓高僧频出。最终,于明末时分,佛教的影响力反而愈发增强,以至于许多儒家士大夫,也径向向佛。
二十一、此后,曾经将蒙元打跑的,强大的大明王朝,因为不思进取等等原因,陷入了没落。最终,大明王朝被东北的,曾经的臣子--满清所灭。
等到了清朝时期,大抵是和元朝一样,因为深知自己属于外来统治力量,需要拉拢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宗教力量。故而,清初的统治者和王室,也是崇信藏传佛教,力图以藏传佛教,来加强和稳固自己的统治。
显然,既然清初的统治者,拉拢和崇信藏传佛教,那么彼时的汉地之汉传佛教,肯定势必会遭受到打压。毕竟,汉传佛教代表的,可是汉族,是心向汉族的力量。很明显,清朝初期,汉地佛教也就是中国化佛教,肯定是陷入了式微,进入了隐没阶段的。
不过,大概是发现了利用藏传佛教来稳固统治,是有弊端的,毕竟藏传佛教并不适用于汉地。加之,需要缓和满人和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故而,等到了康熙时期,限制汉地佛教的政策,有所缓和。
此后,康熙更是迎请明末,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再加上雍正、乾隆二人的努力,最终,明末陷入衰微的汉地佛教,一时间,又出现了活跃的景象,大有复苏之象。
客观来说,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帝王,对中国佛教而言,是有贡献的,属于中国佛教的贵人。不过,清朝时期汉传佛教的兴盛程度,显然无法和宋元等朝代相比。这也间接反映出了,清朝的帝王,崇奉藏传佛教。而对于汉传佛教(中国佛教)的支持,大多浮于表面。所以,作用也并不是很大。
显然,清朝时,复苏的中国佛教,和明末有些类似,禅宗最盛,净土次之,天台、华严,律宗、法相等再次之。此时期,在佛教复苏的过程中,比较出名的高僧,有禅宗的天童道忞、玉林通琇、憨璞性聪,净土宗的省庵实贤、彻悟际醒,华严宗的柏亭续法等等。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中国佛教(汉传佛教)的高僧,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上,显然都不敌之前的明末时期,也不敌宋元时期,更比不了巅峰之隋唐时期。
总体而言,清朝时期,虽说中国佛教有了,一定的小复苏和小复兴,但是基本上,算是延续了,明末佛教的复苏和复兴之态势,也是属于小兴盛。其兴盛程度,远低于宋元时期的大兴盛,更是远远低于,隋唐时的巅峰和极盛。
显然,到了清朝时期,中国化佛教,已经陷入了相对的低谷时期。甚至这种低谷,已经非常接近,五代十国时期的那种极致低谷,非常接近处于谷底了!
(1)康熙之后的雍正,依然重视藏传佛教,所以,藏传佛教继续压制着汉传佛教。但是同时,雍正也主张儒释(佛)道,异用而同体,并提倡佛教各派融合,即主张禅、教、净调和之论,并热心净土法门,对近世以念佛为主的禅净共修,影响甚大。而且,此种观点,对后续佛教,显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雍正之后的乾隆,官方上,刊印有《乾隆版大藏经》,简称《龙藏》,并编辑了《汉满蒙藏四体合譬大藏全咒》。民间则有《百衲藏》、《频伽藏》刊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彼时佛教的发展。
(3)总体来说,清朝的佛教,藏传佛教更盛。汉传佛教则式微。故而,清末以来,杨文会、欧阳竞无等,受境外佛学研究的影响,多有创办刻经处、佛学院、佛学会等,算是对为清朝时期的,佛教的发展和研究,开辟出了一个新的特点。再加上,一批名僧,诸如月霞、谛闲、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从事振兴汉传佛教的工作,故而,清朝中后期的汉传佛教(中国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新气象。
(4)不过,让得大多数没想到的是,清代中国佛教(汉传佛教),受到的最大打击,不是来自官方,而是来自于民间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洪秀全等人信仰上帝教,故而,在东南半壁江山,都落入太平天国的统治期间,其军队所至,佛寺、经像等,皆被焚毁殆尽。显然,此事对于中国佛教的打击很大,使得清朝时期,刚有起色的中国化佛教,也就是汉传佛教,再次落入了衰落之中。所以,有很多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排佛之破坏力,甚至不亚于,“三武一宗”的法难。”
二十二、最终,腐朽的满清政府及其族群,在辛亥革命之中,在经历一系列排满运动,在经历一系列的恐惧后,被民族英雄--孙中山的中华民国所推翻。
自此,自明清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已经算是完全陷入了,停滞状态的中国佛教(汉传佛教),进入到了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也终于要迎来,自己的大变革了。
毕竟,如果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搞不好中国佛教,真的会走上真正的消亡!所以,我们看到了民国时期,中国佛教界,有许多有识之士,奔走疾呼,力图、试图复兴中国佛教(汉传佛教)。
(1)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实行政教分离。自此,在历朝历代,多多少少都获得政府支持的中国佛教,算是彻底失去了来自政府的护持。也因此,中国佛教在宗教发展层面上,陷入了完全停滞的状态。
(2)另外,民国时期,因为政治空气十分活跃,信仰自由、民主变革等精神,都刺激到了中国佛教。其结果是,中国佛教宗派林立、相互攻讦、彼此倾轧,以至于包括禅宗和净土宗在内的各宗,均有了衰微乃至灭亡的迹象。
(3)最终,中国佛教界的,许多有识之士、知名人士,欲改变这种局面,并立志振兴佛教。此后,在这些人的努力之下,各种佛教联合组织,相继出现,并或多或少的发挥着积极作用,只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些组织大多命途乖舛。
二十三、不过,好在经过近0年,中国化改造的中国佛教(汉传佛教),学会了变通,也懂得变通。逐渐地,于民国时期,他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习俗进一步结合,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1)最终,一种被称作是“民俗佛教”的新气象,在近代中国社会形成。虽然在宗教层面,传统的中国佛教没落了,可是在人心方面,中国佛教(汉传佛教)教义,却更加深入人心了。此情此景,可喜可贺!
(2)显然,中国佛教自东汉起,就一直都在进行着,中国化改造,以便去努力适应,不同时期的中国国情。当然了,虽然他时不时会犯错,并遭致封建帝王的惩罚,可大部分时间,都是聪明的,机警的,最终,总是能渡过难关。
(3)最后,笔者想说:“中国佛教加油,汉传佛教加油,请继续你们的中国化改造之路。同时,请牢记历史,扬长避短!只要保持足够努力,足够睿智,说不定,终有一天,你们会再现隋唐时期的,佛教巅峰之盛世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