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属于北传佛教范畴。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藏传佛教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从大乘佛教的判别来看,藏传佛教密教与大乘佛教显教显然又是相对的。藏传佛教在其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五个大的派系分支。接下来就让小贝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
宁玛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宁玛”藏语意为旧”。该派以传承和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它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而逐渐形成的派别。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被称为红教。宁玛派早期并没有固定的寺院、僧人组织和系统性的教义。到了16、17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第五世达赖喇嘛支持下得到较大发展。宁玛派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白玉、协庆等寺。
宁玛派僧人宁玛派僧人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阿巴,专靠念经念咒在社会上活动,不注重学习佛经,也无佛教理论。第二类有经典佛经,也有师徒或父子间传授教义。某些地方对僧侣的要求不甚严格,可以娶妻生子。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伏藏传承是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
宁玛派寺庙宁玛派的教法主要为九乘三部。九乘即声闻、独觉、菩萨等显教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密三乘,摩诃瑜伽、阿鲁瑜伽、阿底瑜伽等内无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圆满法”。宁玛派最为注重修习心部的大圆满法,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修习的关键仅是消业净习,即可契证本性,圆满佛事。自五世达赖开始,宁玛派就得到很大发展,涌现出一系列的得道高僧,在西藏具有一定影响力。
萨迦派
萨迦派中的“萨迦”在藏语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因该派的主寺——萨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萨迦派的重要寺院除了萨迦主寺外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
萨迦派塔公寺13世纪中页,萨迦派发展成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有过著名的“萨迦五祖”。年,萨迦四祖班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邀请赴凉州会谈,为元朝统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五祖八思巴又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务。年西藏建立萨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萨迦派势力大增,其寺院及势力波及到康区和安多各地,对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响。到了元末明初,萨迦内部矛盾激化,其政治地位被噶举派所取代后,势力日渐衰落。
萨迦崔津法王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在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萨迦派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萨迦寺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另外,萨迦派于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刻印藏传佛教经书、历法和医学等千多种典籍,对保护和弘扬佛教起了重要作用。
噶举派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即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噶举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拉结,达波拉结的众多门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等地,至今未衰。达波噶举中的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后来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势力。
直贡噶举寺院群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义。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当派
噶当派创建于年,是藏传佛教中比较早的派别。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在噶当派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典籍和教义。
热振寺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15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
格鲁派
格鲁派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称为黄教。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该派奉宗喀巴大师为祖师。宗喀巴于年和年分别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年正月,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这是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后来,该派势力逐步扩大,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为代表的寺院,后来又经清代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格鲁派发展迅猛,最终成为西藏信徒最多,影响最广的佛教派系。
宗喀巴活佛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清代格鲁派形成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峡所传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性空则是自性空的略写,一切法均无自性,从缘而起,这便是缘起性空。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即主张止住修、观察修两种轮次修习。格鲁派认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如果得到轻安之感,即是止的本体;修观就是通过思维而得到轻安之感,此为观的本体。修习应止观相互配合,由止到观,由观到止,反复交替双运,而达涅槃。格鲁派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因此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
甘丹寺结语
藏传佛教发展至今,噶当派已经被格鲁派取代,红教宁玛派,花教萨迦派和白教噶举派声势已远远比不上黄教格鲁派,但是在西藏仍有信徒,保持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最后,还得提一提古代西藏象雄地区的本土宗教黑教本教,因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象雄人辛饶弥沃祖师对过去原始苯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本教著名的寺庙有孜珠寺。雍仲本教既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西藏民族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是青藏高原的人们献给世界的瑰宝和值得藏族人民骄傲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用所谓的僧人僧袍的红花白黄黑来定义和区分西藏地区的佛教派别,其本身就是带有地域偏见和民族歧视成分在里面的,这是不可取的。如果是真心向佛或者对藏传佛教有兴趣存敬意的施主,是万万不可如此武断地称呼。因为佛家有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佛无南北,不分汉藏,但用此心,直了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