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禅宗六祖那首开悟偈子
TUhjnbcbe - 2025/1/15 19:18:00

历史回放:

据《坛经》所载,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处修行期间,五祖“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壁上书写了一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弘忍知道后,就叫人唤来神秀于堂内,说:“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神秀上座去了数日,也不能重作一偈。

惠能本不识字,他知道作偈一事后,先让他人给自己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也口占一偈,请人书写于西间壁上: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发现惠能的偈更好,真正见了性,便在夜里私下为他说法,还密授袈裟给他以为信记,让他继承了祖位,即禅宗六祖。

后来人们认为,惠能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不同看法:

根据这两首偈子的来历和本意,我认为历来的定论只说对了一半,即对神秀的偈子解读是正确的。神秀把人的身心比作菩提树和明镜台,而修行的人就是要“勤拂拭”,不要让本来无沾染的心性被世尘所蒙蔽,失去本来面目。无疑,神秀所讨论的侧重点自然是修行的方法——即方法论,说他是“渐休派”,也未尝不可。但是细究惠能的那首偈子,虽然是根据神秀的偈子有感而发,但讨论的主题已发生了变化——惠能已不是在说禅者修行的方法,而是重点说人的心性,准确地讲,是说一切事物本性都是空的,即万法皆空,无垢无净,无沾无染。偈子里根本没有关于如何修行的言语,据此,就断定惠能修行的方法是“顿悟”,惠能即为“顿悟派”,未免有些武断。

有关证据:

《坛经·顿渐》:时祖师(即六祖惠能)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这段话对顿渐说做了明确解释,“法无顿渐,人有利顿。”六祖自己根本上就没有分别过顿渐,而是根据修行人的“根器”不同,采用不同指导方法,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因材施教。“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顺着神秀偈子的意思说的,但讲的是心性,与神秀的偈子相比确实更加彻底,是真的明心见性,顿悟佛理,但并非修行的方法。是为一辩。

其实,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我们,绝不是六祖说的大根器者,可以顿悟成佛。在娑婆世界滚滚红尘中浮沉,我们更需要的反而是神秀大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渐修渐悟,拂去心灵的尘埃,擦亮被蒙蔽的双眼,放下包袱,解除束缚,体悟大道。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禅宗六祖那首开悟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