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锐参考我们与南京不可分割82年后,
TUhjnbcbe - 2025/1/18 18:31:00

参考消息网7月8日报道(文/蒋芳何磊静陈圣炜)7月1日上午8时30分,和平大钟的钟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公祭广场响起。撞响大钟的是几个特殊的外国家庭,他们漂洋过海来到南京,胸口戴着“和平之花”徽章。

82年前,日军铁蹄汹汹而来之际,他们的祖辈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医生理查德·布雷迪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不顾自身安危参与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保护了20余万中国人的生命。

“自此之后,我们和南京的纽带再没有断过。”国际友人的后代们一心想寻访先辈工作、生活过的足迹,医院历史纪念馆、拉贝故居、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等地,追忆那段历史。

“不忘历史情谊,是为了续写友好的佳话,更为了让和平的种子在我们心中不断生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承历史记忆、践行和平行动的使者,把国际友人们在生死考验下的善良、勇敢和正义感传承下去。

约翰·拉贝后人——“先辈们守护的东西不能丢掉”

7月3日晚,德国柏林菩提树大街上的国家歌剧院内人头攒动,那里首次唱响了中国原创歌剧《拉贝日记》。来自江苏的创作团队把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故事带回了他的家乡,国殇之痛在激越的旋律中渐次铺陈,近名观众看完演出后久久不愿离开。

80多年前,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面对侵华日军的血腥屠杀,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首席代表拉贝选择留守,与20多位国际友人一起建立安全区,保护手无寸铁的市民。

年9月19日至年2月26日,拉贝每天在日记中记录他目睹的日军暴行,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拉贝日记》,也被誉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为世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南京大屠杀第一手资料,是控诉日军罪行最重要、最翔实的史料之一。

16岁的安杰利娜·赖因哈特这个夏天第一次来到南京,刚刚中学毕业的她利用短暂的假期实现了一次中国之旅,因为这里有她祖辈——拉贝的一半人生。

安杰利娜的父亲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是拉贝的曾外孙。近几年,他不止一次来到南京,并将拉贝的一些遗物捐赠给了纪念馆。这一次,他的任务是陪女儿一起深入了解拉贝以及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历史。

“两年前我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这里有我的一部分。”克里斯托夫说,“记得有个晚上,我找到了位于小粉桥的拉贝故居,一踏进那个院子我仿佛找回了什么很重要的东西。也是从那时开始,我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身体和灵魂也留在了南京,每次回来既激动又有安全感,我希望我的女儿也能感受得到。”

“20多万南京人的生命因为他而延续。”安杰利娜说,虽然不是第一次听说祖辈的义举,但在没有来到南京之前,这一切对她来说更像是一件“充满传奇色彩的逸事”。

在史实陈列展厅内有关拉贝事迹的展板前参观者络绎不绝。安杰利娜也驻足了很久,有一瞬间,她很骄傲地想大声告诉人们:“这是我的曾曾外祖父!”

从繁华的广州路走进青砖红瓦的拉贝故居,给人一种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恍惚感。克里斯托夫突然加快步伐,在拉贝的雕像前停了下来,神情肃穆,凝视数秒后,他单膝跪地,双手合十,然后紧闭双眼,数秒后才缓缓起身,眼眶已经湿润。

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在拉贝故居看到约翰·拉贝的雕像时,情不自禁下跪悼念。(何磊静摄)

“我觉得有一种魔力指引着我来这儿。”克里斯托夫告诉记者,“我的母亲和曾祖医院出生的,我的父亲和母亲又在中国结了婚,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传承。先辈们守护的东西,今天仍然不能丢掉,我希望和平的传承不要在我的女儿这里中断。”

事实上,拉贝对这个女孩的影响不仅是一份血脉联系。拉贝的座右铭“困难时不袖手旁观”至今仍深深影响着这个普通的德国家庭。

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当年上百万难民涌入德国,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有很多德国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从那时起,赖因哈特一家一直在接纳和照顾逃到柏林的难民。“许多人受到了精神创伤,生病,受过虐待,甚至被驱逐。除了一心逃离他们生活的家园外,没有其他任何想法。其中甚至还有没有我大的孩子们。”安杰利娜说。

理查德·布雷迪后人——“想用歌声让世界感受大爱与和平”

年2月,在满目疮痍的南京城,来自美国的医生理查德·医院积极参与救治受伤的难民。

作为理查德·布雷迪的孙子,斯蒂芬·布雷迪已经第四次来到南京。“我第一次来南京大概是10年前,每一次来这里都能感受到那种与南京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斯蒂芬说,这个夏天,他带着女儿梅甘·布雷迪一起来到南京,希望女儿能够感受到祖辈身上的那种勇敢与大爱。

走进位医院,医院大楼和先进的医疗设施让布雷迪父女啧啧称赞。“过去我祖父工作的条件非常艰苦,他为了救助难民克服的种种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这对我和我的女儿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斯蒂芬对记者说。

“我和你们一样,对我祖父当年所做的事心怀感激,但是那是我祖父做的事情,现在放在我面前的问题是,我能做什么?他造就了爱与慈悲的佳话,我如何去让这段历史被世人所知,去安慰那些逝去的生命?”年,斯蒂芬作为国际友人后代赴南京接受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他的这一席话让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至今记忆深刻。

这一次,斯蒂芬想让自己的女儿了解更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同时找到他祖父工作、生活过的痕迹,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让她的女儿受到启发,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17岁的梅甘如今是美国法律专业大一学生。内心或多或少受到了曾祖父事迹的鼓舞,她想为这世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我从未有机会见过我的曾祖父,但是当我了解他的事迹后,医院在继续着救死扶伤的事业,这让我很受鼓舞,激励我也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想大学毕业之后从事法律工作,成为一名律师,并且能够尽可能给世界上需要法律援助的人们提供帮助。”她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梅甘还偷偷透露了自己还想成为一名歌手的心愿。梅甘说,去年她和父亲一起参加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她对曾祖父当年所做的事感到非常骄傲,自己认真研究了那一段大屠杀的历史,被一位位英雄的事迹感动,没过多久她就自己创作了一首歌,想用歌声让这个世界感受到大爱与和平。

“这首歌的灵感源自于魏特琳女士当年在金陵女子学院保护中国妇孺难民的英勇事迹,我对这个故事感触很深,它也教会我一个人可以为很多人作出贡献。我写这首歌不仅想表达大屠杀带来了创伤,更想唤醒世界上更多人对和平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锐参考我们与南京不可分割82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