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六祖慧能禅师和他的师兄神秀“对诗”的故事,后来五祖传衣钵给了慧能,慧能到了南方,神秀则留在北方,后人也称他们为“南慧能,北神秀”。我们看下他们的两首偈子,感觉完全是针锋相对。
神秀禅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禅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位禅师的偈子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在说同一件事
慧能禅师是从"自性"的层面来解释"外境",也可以说从"空"的层面解释"有",从"绝对"的层面解释"相对"。神秀禅师则是从"外境"的层面来解释"自性",也可以说从"有"的层面解释"空",从"相对"的层面解释"绝对",这样看来神秀禅师所说,的确适合我们现代人的修行,从生活出发。慧能禅师的说法也很重要,至少在认知层面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大平台。“空”和“有”其实并不对立,“空”中含着“有”,“有”中也含着“空”。如果是对立的,他们也不可能从有形有色领悟到无色无形。从无色无形也回不到有色有形。就好像海浪和海水,海浪永远属于海水,它们是两面一体。但我们后来人都比较看重慧能禅师,其实是一样的。
因为两位禅师都和“悟道”有关,那么我们再进行一下延申。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能体会到"悟",这里使用"醒着"可能更容易理解。在"无梦深睡"中,其实每个人都是悟的状态,只是自己不知道。但我们每个人在每天早晨睁眼的时候,也就是刚要醒来还未完全醒来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是有知觉的。也就是孟子说的"夜气"。这时候,大脑是无思无想的,有时候还要使点劲,想想今天星期几,今天早晨有什么事处理,也就这样,只要这些念头一来,而此时我们又没有觉察到,注意力就又投入到忙碌的生活中了。儒家还描述:"常惺惺处是功夫",也就是上面说到的这种"夜气"的状态。如果在一天当中慢慢把这个”空当“拉长"。其实也就是醒着的、了悟的。
我们也发现:一天当中不可能没有念头、没有情绪,就是高僧大德也不可能没有。
实际这并不矛盾,有念头、有情绪,就有呗,也没必要去把念头压下去,其实很正常,就像上面列举的海浪和海水的关系,海浪翻过一波,自然会平静,反之要是抵抗一波波的海浪,那是得多大的精神内耗。但重要的是,能第一时间觉察到。比如一早6点不到,接到领导电话,紧急处理问题,心里顿时升起愤怒,第一时间,能看到这个愤怒,第二,觉照这个愤怒,这个愤怒引发了身体的哪些感受,对感受不评判,不推敲。只是照见它,第三,心平静了,也能觉察到。
其实,"醒着"本身就是我们最放松、最自然、最简单、最宁静的状态。
从何时开始,我们竟然要通过无数多次的修炼来把它找回来,心里总觉得酸酸的,不是个滋味。但就像上面介绍的"觉",还是必要的,毕竟在纷繁世间,意识被无数次的拉扯,注意力一不小心就溜走了。其实"觉"也只是提醒,提醒我们回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