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悟恒大师开示出家人该如何求财佛陀说财从
TUhjnbcbe - 2025/2/23 21:40:00

悟恒大师开示:出家人该如何求财佛陀说:财从“自性”中来

文三只眼读史

西园寺戒幢讲堂悟恒法师是现代明宗高僧,悟恒法师认为财富对世间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谁也逃避不了财富的现实性。原始佛教认为,金钱是不洁净的,如毒药,似毒蛇,出家的信徒不能接受金钱供养,不能储存金钱,也不能从事贸易营利活动。然而,这样的认识有时代的局限性,大乘佛教中也不乏对财富的客观和全面的阐释,观点更圆融。在大乘佛教的教义中,通过正当的途径取得财富,也能成为身命基础和解脱资粮,是行布施、种福田的基本物质保障。那么作为佛教徒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追求财富呢?

首先,无论是谁都不能违背法律的规范,作为佛弟子,还不能违背戒律准则,要深信因果、广种福田、勤恳为要,正命求财。既不能悭贪,也不能奢侈,否则很容易消耗自身的福报,对此,佛陀也在经典中作了具体的指导。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份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作为佛教徒,是可以正当地追求世俗财富的,但更重要的是追求功德法财。布施的概念很广泛,除了财布施,还有语言布施、颜布施(即对人对事的态度)和无畏施(即帮人消除恐惧),这些都是为自己积累功德、种善因的一种方式。

账户上的财富数目只是一个表相,是暂时寄存在这里的,佛教强调开发自性的宝藏,“自性”的意思就是个人内部,功德有多大,财富才会有多少。佛弟子不能妄求身外财,行善积福才会有所得。藏传佛教的噶玛巴活佛是转世最多的一大活佛系统,有一世的噶玛巴座下有这样一个侍者,他见噶玛巴每天都接受来自十方的供养,心里特别羡慕,就对噶玛巴说:“上师每天都有这么多供养,我这么辛苦,怎么没人供养我呢?”噶玛巴告诉他:“明天所有供养全部归你。”侍者非常高兴。结果,第二天直到傍晚时才有一位信徒供奉了一块干牛皮。侍者失望伤心,噶玛巴便对他说:“可能你前世只积累了一块干牛皮那样的福德,而我前世积累的福德多一点。”

可见,财富是不能强求的,结合现在有个别寺院和僧众,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敛财,自己实在不具备往昔所积累的布施果报,就只能引起大众反感,甚至违反国家法律。六祖慧能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意思是一切法都是自性变为现实的。今天有所缺乏,到哪里求?去自性里面求。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可不可以求财富呢?可以。但财富该怎样求?从内心里面求,不是向外求。凡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是贪心。佛陀告诉我们,贪心断了,自性里面的财富就自然流露出来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缘起的“色身”,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只问自己做了多少善事,积累了多少功德,种了多少善因,能有多大的善果。明代杭州云栖寺的莲池大师对弟子进行开示说:出家人不能贪图财富,不能为人悭吝不愿布施,置办产业谋取利益,甚至放债给人收取利息。金钱买得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金钱买得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金钱买得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金钱买得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金钱买得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金钱买得到躯壳,但买不到灵魂。佛教与经商的人有着特别的缘分,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首先向他供养食物的是两个商人,佛陀度化的第一位在家人,也是商人。然而,佛陀在一部《善生经》中,对经商也给出了智慧的指导。

佛陀认为让财富保持恒久有四种方法:第一点、你要因时布施,雪中送炭。第二点、广施结缘,帮助的人越多,收获就自然越大。第三点、懂的克己,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得到不能超过需要。第四点、不索取回报,不求回报,回报才会自然来。佛经中所指的财富是“净财”,所谓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只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而且还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诫弟子要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一旦鼓动起来,往往就难以控制,人的福报是有限的,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对身心有百害而无一益,更会将幸福提前支取。财富本身并无所谓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为富不仁者以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视金钱如粪土”,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财富,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会,并且没有贪婪的执念,那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

1
查看完整版本: 悟恒大师开示出家人该如何求财佛陀说财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