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在《你认识佛教吗?》中说:“佛陀的教法没有神秘、麻醉的成分,也无需掺杂他力、救世的信仰。佛陀不是主宰人们吉凶祸福、帮人消灾赦罪、满足私欲贪求的神灵,更不是创造美好世界、信他得永生(往生)的上帝。佛陀虽然是一位具足智慧与慈悲的伟大导师,但他却不喜欢人们对他进行盲目的崇拜。”
佛陀在临般涅槃前曾经说过:“并非用香、花等来对如来表示恭敬、尊重、礼敬、敬奉、尊敬。若弟子们能够依法次第地修行,遵循法正当地修行,这才是真正的恭敬、尊重、礼敬、敬奉、尊敬如来,这才是至上的敬奉!”
有人问:“如果说佛陀并非神,那佛弟子们为什么还要礼拜菩提树、佛塔、佛像呢?这不是偶像崇拜吗?”玛欣德尊者答:“菩提树、佛塔、佛像皆是佛陀的象征。佛陀在世时,弟子们可以直接礼敬佛陀本人,但佛陀入灭后,只能通过礼敬菩提树、佛塔、佛像等象征物来表达对导师的尊敬及思念。礼敬佛陀并非出自摄于神威,或者希求满足世俗的欲望。佛弟子用鲜花、香烛等供养佛陀,是为了感激师恩,并借助礼敬、供养等行为,随念佛陀的功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人们不会谴责学生对老师所表现出的恭敬行为,也不会指摘国民对象征国家的国旗等所表示的尊重行为。同样的,佛弟子们用传统的方式对自己的导师表达恭敬与感恩也不应该受到非议。”
一、过度的感性容易造成个人崇拜
《清净道论》中说:“信强而慧弱则成迷信,信于不当之事。慧强而信弱则偏于虚伪一边,犹如由药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药。唯有两者平等,才能信于正当之事。”假如一个人信根太强而慧根太弱的话,他容易流于迷信。由于缺乏智慧的分辨能力,他会盲从、迷信一些宗教导师,或者盲信别人、传说、流言,甚至导致宗教狂热。
对那些过度感性的,本身有宗教狂热倾向的,或者说容易搞个人崇拜的,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理性。
二、以法为师,反对个人崇拜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判别与验证佛法的真伪呢?如果对教法的理解出现分歧时,就唯有“依法不依人”。在《大般涅盘经》中,世尊对诸比库宣说了四种印证方法:
“若有比库说他亲自在世尊处听受、在某僧团处听受、在某些长老处听受、或者在某位长老处听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言教。’你们既不应赞同,也不要反对,而应该在善持其文句后与经和律对照核实。如果与经和律不符,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确实不是世尊的言教,这位比库、那个僧团、那些长老或那位长老误解了。你们应拒绝它。如果符合经和律,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确实是世尊的言教,这位比库、那个僧团、那些长老或那位长老善持佛法。”
佛陀教导我们,要以法为师。这里的法,是指律藏和法藏,即是巴利律藏、巴利经藏、巴利论藏。佛陀教诫我们以法(巴利三藏)为师,不要以人为师,无论该人是谁,若他的开示、说法、书籍等符合巴利三藏与上座部佛法教理,我们可信受之。无论该人是谁,若他的开示、说法、书籍等不符合巴利三藏与上座部佛法教理,我们可以不信受这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