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庵摩罗果与阿育王最后的供养菩提树园
TUhjnbcbe - 2020/12/13 12:21:00

余甘子

庵摩罗果

上图可用作手机屏保,试试吧

“所以,这世间的富贵比风前的灯火更不可靠,地位居天下之最高,名称也是最高的大王,在临终时无实权,受到有力大臣的控制。天下已不属于我,我现在拥有的,惟有这个果实的一半而已。”——阿育王。“甜味”在今天的水果界,已然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所以“余甘子”这种较为另类的水果,已经逐渐不为人所熟悉了。其实,这种水果在佛经中,是一种出镜率很高、地位也很高的“皇家供果”,它就是“庵摩罗果”。(当然,由于翻译的差别,植物的梵文名与中文名一直存在争议。结合史料以及植物本身的性状来看,大部分人认为庵摩罗果就是余甘子。)庵摩罗果在经典中经常作为“明白之物”的譬喻,如《维摩经》中说“吾见释迦牟尼佛土的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之庵摩勒果”。在《大方等如来藏经》卷一中,如来举九种譬喻来解说如来藏清净自性。其中第六喻即举庵罗果为喻:“善男子,譬如庵罗果,内实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如来宝藏在无明壳,犹如果种在于核内。善男子,彼如来藏清凉无热,大智慧聚妙寂洹,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善男子,如来如是观众生已。为菩萨摩诃萨净佛智故显现此义。”当时世尊并以偈颂来说摄比喻之义:“譬如庵罗果,内实不毁坏。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如来无漏眼,观一切众生。身内如来藏,如花果中实。无明覆佛藏,汝等应信知。三昧智具足,一切无能坏。是故我说法,开彼如来藏,疾成无上道,如果成树王。”在佛典中,也常以庵摩罗树为喻初发心,如《大智度论》中说:“帝释以偈答曰: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即是描述“精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的情景。初发心的菩萨,犹如刚生出来的鱼卵或是庵摩罗树刚绽放的花,非常多;但最后能成道证果的人,就像能够顺利长大的鱼,或是能禁得起严苛考验,结出的庵摩罗果一样,异常稀少。在《大唐西域记》中,也有这种水果的身影。阿育王晚年病重的知道自己的寿命已不长久,就想布施于鸡头摩寺。可是有权力的大臣都劝阿育王不要那样做。有一次,阿育王在吃庵摩罗果,吃到一半时,将果子握在手里长叹,问大臣们:“现在,赡部洲的主人是谁?”大臣们回答说:“惟有大王。”国王说:“不是。我现在不是主人,现在惟有这个果实的一半能听从我的意思。这世间的富贵比风前的灯火更不可靠,地位居天下之最高,名称也是最高的大王,在临终时无实权,受到有力大臣的控制。天下已不属于我,我现在拥有的,惟有这个果实的一半而已。”于是阿育王命令大臣将一半的庵摩罗果的果实,送至鸡头摩寺布施僧众,作为最后的供养。僧众接受了阿育王的供养之后,并将果核埋于土中,建窣堵波(一种古印度佛塔形式)。另外,本公号之前推荐的《佛说?女耆域因缘经》,大家可能都很好奇“?果”究竟是什么果子?其实就是庵摩罗果,?女就是从庵摩罗果树上长出来的。经中说,梵志把树种下后三年,悉心照料,结出的果子却是“大苦涩”。庵摩罗果的果实内含维生素C,高达柠檬的二十倍左右。由于太涩不适合直接食用,通常是切成薄片沾上盐晒干之后食用。此种果实吃的时候有涩味,但吃完后会在嘴里留下甜味,因而得名余甘子。先苦后甜,这似乎也暗合了?女的命运。如果您对大众阅藏感兴趣,想更深入的了解;或者想给大众阅藏
1
查看完整版本: 庵摩罗果与阿育王最后的供养菩提树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