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TUhjnbcbe - 2021/1/4 13:28:00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pf.39.net/bdfhl/140121/4330099.html

下边给大家说说“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本师的姓和名,姓和名兼称叫释迦牟尼,“释迦”是姓,“牟尼”是名。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乘愿来到娑婆世界设教,成为娑婆世界的教主,有千百亿化身,是娑婆世界的化佛名。

娑婆世界是我们所住的南赡部洲。“世”指时间说的。“界”指空间处所说的。具体说就是下至地狱,上至二十八层天。现实来说,须弥山周围是七重香水海,七道金山。

就娑婆世界来说,我们能够到达的,测度的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七大洲了,亚洲、欧洲、非洲、澳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这七大洲,都是咸水海中的陆地。

洲就是海中的陆地,海水占的面积是非常大的,小洲在海水里,因为我们只看现前,看着陆地挺大,其实和海水比起来,只是海中的一个岛,一个洲。

我们住的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忍”是忍受,心里对于这一切事物,生老病死之苦,堪于忍受,“堪”就是胜任的意思,堪于忍受世间这一切苦的逼迫。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没衣穿寒冷逼迫是苦,没饭吃饥饿逼迫是苦,论长论短起分争斗乱还是苦,天灾人祸不能排难解纷还是苦。

这个苦逼迫上来的时候,我们愿意受也得受,不愿意受也得受,非受不可。因为是受业力的支配,循业受报,循因结果,你拒绝是拒绝不了的,这就是“堪忍”的意思。

我们不想生到这三界六道受轮回之苦,能自作主张吗?不能自作主张,业力使然,非来不可,这是生苦。

老苦,妄心不停的生灭,四大不停的变化,往衰老死亡坏烂的方向变化,疾病不停的发生,老年气血衰败,六根发生变化,耳聋眼花,生活不能自理,这苦我们能拒绝吗?

病苦,心为病本,心不停的生灭,不停的向外贪着、妄想执着,心境缠缚,身心躁动不安,引起身心气质的变化,四大不调,气血不周运,所以发生病变,我们没有办法呀。

死苦,死神到来的时候,贪生怕死,但是也拒绝不了死苦。逼迫为苦嘛,逼迫,就是没有办法排难解纷,这就是“堪忍”的意思。

正因为这样,我们没法解除,不能从根本上把它排除,虽然衣服穿的好一点,饮食吃的好一点,房屋住的好一点,只能从枝末上暂时缓合一下,但是不能解决生死大事根本问题,生死的苦根不能彻底拔出。

所以我们本师乘愿来到世间,就是要把我们的生死苦根彻底拔出,再也不会长出“生死”,出离这个娑婆世界。

佛有三身:“清净法身”,就是我们的本觉佛性——实相理体,离一切相。

佛能成就如来的智慧德相,以“慧”为命,能成就法身慧命,这就是“圆满报身”——般若德。

再就是从体起用,去利益众生,也叫应身,应众生的机感,能变化“百千万亿化身”,到十方世界去设教,去教化我们在迷的众生。

我们“本师”来娑婆世界设教,是“本师”的化身佛,佛有“宿命通”,“他心通”,看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机缘成熟了,堪于接受佛法了,所以佛才乘愿来世间设教,是佛的化身来教化我们,化佛名——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梵语。翻译过来,“释迦”是能仁的意思,人者仁也,是仁义的意思。

我们本师能行大仁慈,在成佛之前就发了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誓愿救度法界众生,出离生死苦轮,皆得成就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成佛以后,为了成满自己的菩提大愿,到十方世界去设教,依愿起行。

“能仁”,我们本师实行大仁慈,怨亲平等,无缘大慈。

地狱的众生虽然极恶,但是我们本师大慈大悲,到地狱去普度众生,教化他们,使他们能够觉悟,放弃妄想,灭除地狱,提起正念,生到天界或者生到极乐世界。

所以举佛心的全体就是“慈悲”二字,“慈”是给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三世诸佛以“慈悲”为怀,是指“心”说的。

因为佛断除一切危害,举佛心的全体都是利益、拔苦兴乐,更没有其他,佛法是超越对待的。

佛乘愿来到世间设教,就是要拯救法界众生,在佛的慈悲眼里,没有哪一个众生不可以挽救,不可以拯救,地狱的众生虽然极恶,佛也慈悲不舍。

就象对待亲人一样,去种种教化,种种度脱,纵然有的众生不信佛,甚至诽谤佛、陷害佛,佛也把他当成亲人,当成未来的诸佛菩萨,去教化他,把他从不善处提携到善处,把他从苦处提携到乐处,普皆度脱,行大仁慈。

世间都是对待法。我们在迷的众生,他对我们好,我们就给他点利益;他对我们不好,我们就要危害他。利益一方面,危害一方面,那就不是真正利益了。

佛不是这样,天堂、地狱、人间、极乐、苦海,无所不在,法身遍一切处。就象观世音菩萨,广大灵感,有求必应,循声救苦。因为本师具有这个功能力用,所以能够周遍法界,普度有情,行大仁慈。

不是我成佛了,住在极乐世界,坐享其成,大事完毕,一切不管了,“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象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都成佛了,然后我再成佛。佛都是这样利益众生,这就是佛的伟大之处。

我们发心学佛的佛门弟子,不管出家僧人,还是在家居士,佛是我们的学处。要向佛学着做,循序渐进,自然相应,也能成就佛的大仁慈,断除危害心,恶的气氛,

正因为“能仁”,行大仁慈,所以佛不住涅盘。不象声闻缘觉,证得三界外的小乘涅盘,沉空滞寂,就象死水一潭似的,不发挥作用,能自觉,不能觉他,所以住在空理上,法执不破,不能出离变易生死,还有微细之苦。

所以佛在经里说,声闻缘觉就象萤火似的,诸佛菩萨就象日光似的。声闻缘觉只能照亮自己,但还不能完全照亮自己,还有“变易生死”没出离,还有“变易生死”之苦。佛象日光,普照天下一片光明,法界有情皆得利益。

“能仁”——不住涅盘,成就了佛的涅盘四德——常、乐、我、净。

如果佛和声闻缘觉一样,独享其乐,众生轮不轮回生死不管了,那我们就没有出离生死成佛的希望了,也不能坐在这里听法了。

所以大家也要发菩提之心,大乘普济之心,我们要出苦,首先想到众生也在生死尘劳,受极大苦,我们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皆得佛法利益,这很重要,这是不住涅盘。

正因为不住涅盘,才能周遍法界去普度众生,才能进入法界,进入天堂,进入地狱、人间、极乐,凡是有情的所在之处,诸佛菩萨没有不亲临前往的,去种种教化,种种开导,种种引导,就是这样“能仁”,行大仁慈,当然佛的大慈大悲,说到未来际也说不尽,只有简略的说,让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行了。

“牟尼”是名,是“能寂”的意思,寂就是寂灭。不但能够周遍法界,去普度众生,利益众生,行大仁慈,而且“能寂”。

周遍法界,普度众生这叫“即相”。即相就是我们要想普度众生,得亲自到有情中间去设教,面对面的说法,教导,引导,导引,去利益,不住在空理上。

佛“不住空”,佛要住在空理上,佛就不能来到世间设教了,就被“空”所障碍住了,那我们法界众生想出离生死苦轮也不可能了。

佛了达能度所度,佛是“能度”之人,我们在座的,包括法界众生是“所度”,被佛“所度”的在迷众生。

了达能度所度体性空寂,不认为我能度众生,众生被我所度,对于普度众生这一大事因缘,没有任何希望和求取。

说“我是能度之人”,要认为我是能度之人,佛就功高我慢了,要有功高我慢心,他就不是佛了,就不是觉悟净化的人了,佛者觉义嘛。

若有所度,认为众生被我所度,众生觉悟比我低下,那还是妄想执着性,佛能够即相离相,没有什么希望和求取。

正因为这样,佛离相度众生,能离度众生之相,不是不度,是不妄想执着这些事物,这叫无缘大慈。

不象众生,给人做一点好事,总得把个人的愿望和求取掺杂进去,自己想得点利益,是交换,这就不行了。

“能寂”是体性空寂,无我我所,了不可得,象《金刚经》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不执着这些事情,所以虽然做这些事情,但是在这一切事情上就得解脱,就是“离相”。

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深教离相法门,怎么得解脱呢?我们但不贪着、攀缘、妄想执着这一切事情,就得解脱。

若贪着、妄想执着抓住不放,那反过来这种事物就系缚、逼迫、障碍我们,那能得解脱吗?不能得解脱。那就苦的不得了,在这种事物上起惑造业,建立无边的生死。

即相离相是不妄想执着这些事物,心里不浊恶、不染污、不颠倒、不障碍,清净本然。

行大仁慈,利益众生是周遍法界。不妄想执着这些事物,即相离相就叫“清净本然”。

所以“离相”,佛不住有,不住有能超越凡夫。必须离相,不离相就即同凡夫。“不住空”能超越二乘。

所以“不住有”不被“有”所障碍,“不住空”不被“空”所障碍,不随执一边,心无所住(不住有,不住空),才能发起一心的全体大用,般若智慧之用,就是利益众生之用。

我们众生和三世诸佛一样,这个妙用本自具足。但是众生一进入法界,给别人做点利益,首先就想到自己取得点什么,这样反而走向反面,不相应啊。

佛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佛一切发心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这就是即相离相。

离相就是“能寂”的意思。周遍法界去利益众生,了达这一切体性空寂,无所希望和求取,所以这些事相不能障碍,这些万有不能障碍,能继续去利益众生。

如果你妄想执着这些事情,那就停下来了,就不能继续发心去利益众生。佛能仁能寂,这二者就象车的二个轮子,同时运作起来,才能奔向远方,缺一不可。

我们要想成佛,也得这样修学,“能仁能寂”。要发大乘普济之心,很好的修学佛法,去觉悟利益众生,普度众生,但是我们在这里,不要取一分钱,一点好处,否则就把我们障碍住了,而成为罪业了。

纵然做一切善,但在这里有自己的希望和求取,象市场交易似的,做点善,也是世间善,有漏善,还要漏落三界生死。

如果能即相离相就是成佛之因,出世间妙善,是“净业”。我们能够自觉觉他,不妄想执着这一切事情,就能够成就自己的净业因缘,净化,就是能寂的意思,寂灭,就显示一心的全体大用,般若智慧之用,利益众生之用。

我们本师乘愿来到世间,八相成道,十九岁出家,参访五年,然后到雪山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得成无上觉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入寂。

佛乘愿来到世间这一代时教,这一生,举体都是为了众生,所以佛来世间对众生没有任何希望和求取。

我们的本师生在王宫,本应该当一国的国王,转轮圣王,但是他把这一切都视为生死尘劳,没有比觉悟、普度、利益众生更为重要的了。

所以我们本师“能仁能寂”,举体都是利益,成就不可思议的佛法利益。如果能仁不能寂,掺杂恶的气氛,善恶兼造,将来还是苦乐兼报,出离不了生死。

声闻缘觉能寂不能仁,虽然能够寂灭,不贪着这一切,但是不能发心进入法界,不能行大仁慈,所以不能圆满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能出离三界外的变易生死,不能破除法执,不能究竟成佛。

必须“能仁能寂”,“能仁”能发起利益,“能寂”能避免过非、罪过。光“能仁”不能避免过非;光能避免过非不能仁,则不能发起利益,这二者是相资而成的,互相资助而得成就。

大家喜欢看:

佛弟子可不可以吃肉?

放生会被抓就不放了吗?

历代玉皇大帝的轮回史

鸡蛋是素食吗?——鸡蛋的真相

吃素是活着上当,吃肉是死了上当

屠宰场大水牛泪流满面跪地求饶

夫妻在家宅以外行淫也有恶报!

戒邪淫的最好方法(照片对比)

黑猪菩萨度化养猪人(附视频)

东北大鼓书《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变老奶奶,强烈推荐!

很多学佛人已经上当了,大家小心被骗!

花旗银行前副总裁:如果屠宰场有玻璃幕墙

点击“阅读原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名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