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行由品第四讲
我们现在继续学习六祖大师坛经。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意思是过了两天,有一个童子来到了碓坊,同时一边走一边唱诵前面神秀大师所作的偈子。惠能一听,他就知道偈子还没有见性,虽然没有人给他讲解这个偈子,但是惠能知道这个偈子,这个知见是没有见性的。
“遂问童子曰:”于是他就问那个童子,“诵者何偈?”你诵的是什么偈子啊?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你这个猴子呀,不知道大师,就是五祖弘忍大师已经说了。“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嘱法衣。令门人作偈来看。”
世间这个人,生死这个事是大事,所以啊,五祖大师要把法衣传嘱给后人,为了选择一个继承人,五祖大师令门人都做偈子。“若悟大意,即嘱法衣为第六祖。”凡是能够领悟佛法大意,就会把法衣传嘱给他,让他做第六祖。
“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神秀上座呀,他在南廊的墙壁上写了这个无相偈,就是方才唱诵的这个,大师让大家都唱诵,依偈而修,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以此偈修有大利益。就是按着这个偈子来修习,可免堕恶道,按着这个偈子来修习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这个话里是有话的。这里说的是我也要诵这个偈子,既然这么好我也要诵,这里隐含着意思是什么呢?这个偈子没有大悟,不能够以此偈而真正的成就佛道。他后面跟上一句结来生缘。
然后六祖大师很尊重的对那个童子说“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在这已经八个月了,在这碓坊干活,踏对就是舂米。“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我还从来没有到堂前去过,希望上人就是这里指的就是那个童子,你领着我呀到偈子前我也去礼拜一下偈子。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领大师到偈前,“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惠能说自己不识字,让别人恭敬的给读一下。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当时在场的有一个官员,什么官呢?就是叫别驾,这是一个官的名称,这个官职他是江州的别驾,江州别驾当时是谁呢?这个人的姓名叫做张日用,姓张,名日用,张日用正好就在这,听了惠能请求,他便高声的读起来,“惠能闻已遂言,”惠能听完之后,于是他就说“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说他自己也有一个偈子,希望这个别驾,这个官帮他写下来。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别驾看了一下惠能,一看这个小伙子黑不溜秋的,年龄不大,刚二十出头,哎呀,你还要做偈,感觉很稀奇,“惠能向别驾言。”惠能看着张别驾看不起他,说你这样的态度面对他,他就回了张别家一句。
“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说你要想学得无上菩提,你不可以轻视初学,初学呀就是刚学的刚来的,学习时间相对比较短的人,因为对佛法的领会,一个人的领会,有根基的不同的这样的一个问题,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人。
然后进一步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末意智。”意思是说不能瞧不起像我这样出身比较低,生活环境比较差又是岭南獦獠,你别瞧不起我,“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你要是轻人那你有罪,不能轻视别人。
“别驾言,汝当诵偈,吾为汝书。”张别驾并不介意对他的这些语言,还是很大度,能做别驾呀,他也是很有修行的一个人,而且他也是一个佛弟子,多年的修为,所以他说你只管诵你的偈,我呀为你写上。也给他写到墙上来。“汝若得法。先须度吾。”你要是得法呀,你得先度我呀,“勿忘此言。”强调一下告诉惠能,你别忘了。
“惠能偈曰:”惠能这个时候开始念诵他的偈子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
张别驾帮着惠能把这个偈子写好了,写到墙上以后,五祖大师这些徒众身边在场的人们都很惊讶,很诧异。“各相谓言,善哉,互相说善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什么时候让他变成了肉身菩萨了。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这个时候五祖来了,一看众人都为偈子。也为惠能大师感觉到惊怪,惊讶很奇怪,然后五祖恐怕有人会伤害惠能,于是他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用鞋底在那个墙上把这个偈子擦掉了。一边擦一边还说,这个偈亦未见性。这个偈子也未见性,其实见性了吗见性了,但是他说这个未见性是为了保护慧能,但是他这样说了,大家也以为原来也不行啊。“众以为然。”大众以为五祖说的是这么回事。
那么我们现在用一点时间来比对一下这两个偈子。神秀大师所写的偈子是什么呢?“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致意思是说身那就是一个菩提树,我们这个心灵就像一个明镜台,我们要对自己的这个身心,经常的去拂拭,就是擦,这个拂拭应该包括忏悔、检讨,让自己的恶念退失,让自己的善念增长,乃至于善恶尽除,使自己的身心清净。勿使惹尘埃:就是不要让尘埃世俗的善恶是非沾染自己的身心。这个偈子还是比较符合于五祖之前,我国流传的禅法。这里面比较执着于有我,有清净可得。这个法更接近于升天之法,比较符合于成就四禅八定的内容。
那么我们再看一看慧能大师所做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首先这个偈子明显的看出他对于神秀大师这个偈子带有直接的否定的特色,甚至用世俗的角度看,好像还有一点攻击的这种意思,看他的内容,应该说更有高见。
菩提本无树:那就是说菩提这个事根本没有个树可得,不用去考虑树,当你去考虑有树的时候,就落入了有为。就落入了有染。落入了观念。
明镜亦非台:明镜啊也没有什么可台,这里指的是心境,心境没有个什么台可言,他只是一种清净的状态,而这种清净也没有清净可言。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没有一物,也就是心性之中没有各种相,没有各种想,没有各种作为,一物都没有。进一步没有什么尘埃可染,当你有尘埃可染的时候,你就着于一个有相,着于一个有尘埃有可染之物的一个相。甚至我们可以说。如此来领会佛法,如此来行一切善法,他是三轮体空的。
而作为神秀大师的偈子还不能看出来三轮体空。他有身,有心,有想,还有拂拭,而且有尘埃可得,有尘埃的观,有知见,而惠能大师所写的偈子显然离一切相离一切染离一切知见明显的更高一筹。
当然了,在历史上如同神秀这样的知见,在很多的佛教中它是常见的。各宗派互相之间也在辩论,显然这里面惠能大师对于大乘佛法究竟了义的认识,还是更高一筹。
我们往下看。“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五祖看了惠能大师的偈子,心里暗自高兴,第二天他就“潜至”,就是偷偷摸摸的来了,秘密的来了,来到碓坊惠能干活的地方。“见能腰石舂米。”他看见惠能腰里面缠着一个石头在那舂米,自己的这个体重不够,长期可能营养不良,再加上劳作身轻体弱,体重不够用,腰里绑一块石头踏碓舂米。
这个时候五祖说了,“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说求道的人那可以不顾自己驱体的安乐,甚至舍身求法。他说应当这样啊,这是赞叹。
“乃问曰,”接着他又问曰。“米熟也未。”意思呀,你这个米熟了没有?这里面是双关语,这个米熟了没有?一个是你这个米舂好了没有,这个舂米呀就是退皮,把米粒儿干干净净的好做饭吃,这里一个是这个米舂好了没有,另外一个是你的法成熟了没有。
“惠能曰,”惠能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说这个米呀早已经熟了,但是现在一直缺少个筛在,没有人给我筛筛。这里暗示你五祖大师你就是一个筛子,你看看我这个事能不能通过,能不能通过你这个筛子。这个筛子有筛选、审核、考量这个意思。
然后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这个五祖听了惠能的话,没说话而是用他的那个杖,也许是拐杖,在他这个碓上面打了三下,径直就走了,这要是一般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是不是觉得五祖不高兴了。“惠能即会祖意”,领会五祖的意思。所以他就“三鼓入室”,什么叫三鼓入室?晚上报时间要敲鼓,三通鼓的时候就入五祖的房子里面来了。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