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音乐中的苦涩情感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杰出的音乐家,在他31年短暂而贫苦的一生中,却创作出无数美妙动听的音乐。他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多部作品。体裁形式多样,涉及到艺术歌曲、合唱音乐、钢琴曲、室内乐、交响曲等各个领域,其中尤以艺术歌曲的成就最为突出,因此在近代音乐史上有“歌曲之王”的美称。他的大多数作品都透露出忧伤之情,有的几近绝望,这种苦涩的情感也正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舒伯特本人的生活状态、性格特征在作品中的鲜明体现。正如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我的作品都经由对音乐的了解与切身的痛苦而产生,这痛苦的结果至少都能给世界带来些欢乐”。本文就此对造成他音乐中苦涩情感的原因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作一简要论述。
舒伯特生于年,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治上非常黑暗的封建复辟的时代。奥地利人民先是受到法国革命的精神鼓舞,之后又在反对拿破仑侵略和掠夺的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结果换来的却是封建统治的全面复辟。舒伯特作为社会一员,也深切感受到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生活是多么的受约束、受限制,心中也为此愤愤不平,生活的现实让他充满了太多的矛盾,虽对此表示不满,但他对未来却仍怀有某种期望和憧憬,常在幻想中去寻求精神安慰和解脱,在黑暗与光明、失望与希望、苦闷与幻想之间徘徊。因此,他所创作的歌曲中不断出现着一些阴险邪恶的形象:如把一塘清水搅混的渔夫、夺走磨工心爱姑娘的猎人、摧毁玫瑰的顽童、驱赶琴师的恶狗,甚至还有躲在黑暗中嘲笑他的自身阴影……..
舒伯特身高只有5尺1寸,其貌不扬,秉性温婉亲切,但很胆小,在众人面前一向没有信心,不容易倾吐真情。在他的快活与机智中始终保留着一部分心事,那就是他不断追求的幻梦,但从不肯向别人倾诉,他想讲话就作曲,在音乐中诉说一切哀婉的情丝,当他用钢琴讲话的时候,他讲的极自然,他倾心而谈,但他的心灵深处总有抑郁的念头,有悲哀、有绝望,甚至有种悲剧的成分,这颗高尚、纯洁、富于理想的灵*不能以实现的幸福为满足。就因为此,他有一种向往“他世界”的惆怅,使他所有的情感都染上了特殊的色调。
舒伯特短暂一生时时与贫苦相伴。在他去世后,根据官方的记录,遗产如下:三件外套、一件短夹克、十条长裤、九件短上衣、一顶帽子、五双鞋、两双靴子、四件衬衫、九条领巾及手帕、十三双袜子、一张床单、两床被子、一条床垫、一张鹅绒外罩、一条床罩,还有一叠老旧的乐谱原稿。除此之外,没有发现任何多余的物品,由此可见,其生前的生活过的是如此的清贫。
舒伯特的歌曲所塑造的浪漫主义幻想者的典型形象在《未完成交响曲》中生动的体现了出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确定了作品的戏剧性特点,而所有这些紧张的矛盾冲突,又都是在主人公内心世界中展现的,这心理刻画的画卷,又赋予作品一种新颖的抒情特点――忧郁的沉思、诗意的气氛、丰富的旋律,都好像是直接从舒伯特的歌曲中产生出来似的。这部交响曲开头的那几个音,已经使听众宛如置身于舒伯特歌曲的那种情绪氛围之中。
《未完成交响曲》的音乐具有一种郁然沉思的情调,同时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渴求从折磨人的苦难和悲伤中求得解脱的意志。当然,舒伯特这个幻想者并没有找到解脱的道路,但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他的真挚感情体验,都给这部交响曲添加了一种乐观的力量。
舒伯特创作的最后一部声乐套曲《冬之旅》完成于年,由24首歌曲组成可以看作是对《美丽的磨坊姑娘》的延续,思想性更为深刻。听起来好像是作者的日记,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与悲伤,因为他创作这部作品时,生活正面临着悲惨贫困的境地,而套曲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孤独痛苦、在寒冷的冬天仍无栖息之地的流浪汉。整个套曲的背景的背景是严寒的冬日,风雪交加,大自然充满了严峻凄凉的气氛,主人公悲凉的心情同大自然阴郁的景色融为一体。
如在第一首歌曲《晚安》里,主人公默默地在大雪弥漫的夜晚离开了故乡和已经嫁给有钱人的恋人,踏上了流浪的旅程,他感觉世界一片凄凉。在《菩提树》中,更加生动的表现出怀念故乡的心情,向村庄告别后,当走过刻者恋人名字的菩提树前时,不由的想起了幼年时在古井旁的这棵菩提树下做过的美丽的梦,如今却在凛冽的寒风中艰难前行,钢琴伴奏描写出风吹树叶瑟瑟作响的凄凉景象。这部套曲中的许多歌曲都充满了悲哀绝望的情绪,如《春梦》、《泪河》等等,最后以《老艺人》结尾,深刻的表达了作曲家对他那个时代中精神上不甘落后的正直的艺术家的同情和理解。
通过以上对舒伯特生平、性格、作品、以及身处的社会各方面的详细阐述,不难看出他清贫的一生所遭遇的苦难悲哀以及忧伤的情绪,正如平日所说:“社会是无法改变的,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才能适应这个社会”,舒伯特也正是把这种忧郁情绪以及对社会的不满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其中处处流露着苦闷悲伤之情,苦涩情感自然真实。
热爱音乐加入巴赫欣赏群
让聆听巴赫变成生活方式
还可加入古典音乐分享群
群里每天分享资料与音乐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