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云说家风middot致良知篇了解
TUhjnbcbe - 2021/6/29 3:18:00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致良知·说家风

最早。释迦牟尼佛在一棵树下悟道,悟道就是智慧,被称为菩提。所以那棵树、那种树被称为菩提树。这很像美国首都华盛顿、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一样,都是以人名命名的。菩提树原来没有名字,也有可能因为释迦牟尼佛改的名字,但菩提与树是两回事,后人只是愿意把菩提和树看成一回事。

六祖慧能一语道破:菩提本无树。

是的,菩提就是菩提,智慧就是智慧,不会因为你在树下坐会,将其栽在你家里就有了智慧,同样也不会因为带了佛珠就是佛道、穿了袈裟就是僧人一样。

日子也一样。不是因为交了女朋友就有了爱情,也不是娶了媳妇就有了美满婚姻,更不是因为有了孩子就成了家长。

认知不一样,境界就不一般,这就是智慧。六祖慧能的师兄神秀所言“身是菩提树”自然没法与师弟“菩提本无树”比了。

这是哥俩交锋的第一回合。再往下师兄神秀说: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啥是明镜台?

就是梳妆台,化妆打扮照镜子都得用。无人不晓,镜子不擦就会脏,梳妆台不收拾就会乱,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面镜子,有了烦恼就是沾了灰尘,容易发怒就是染上污垢,心生怨气就是堆了垃圾。不单要擦拭,而且清理,要清除,甚至动用钢丝球、去污剂来打磨。但假若有一点灰尘就拭去,那么这个明镜台就会保持干净清爽。

而六祖却出了一张让对手无法企及此生难以超越的牌: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明镜就是明镜,它本不在什么梳妆台上,更不在衣帽间里,而是内心纯洁、清净无染,在他的心里没有半分尘俗,哪里惹什么灰土污迹?

这是佛祖境界、圣人境界、神仙境界,也叫上帝境界。我们还在那里费尽心思美白、祛皱,而人家活了几千岁依然冰肌玉骨、月貌花容,从来不用操心自己那张脸,而是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永世不变的天生丽质。内心里没有虚假,没有丑陋,没有伪善,没有慌张,皆是寂静、真诚和光明。

在中国的学问家来说这叫:道心。

道心,就是无半分私欲的心。《中庸》说:“率性之谓道。”率,是直率的意思。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率真。

谁最接近率真的道心?

婴儿。

年龄越小越纯洁,岁数越大越复杂。任何一个人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求的增多、欲望的增强,让自己越来越狭小,越来越丑陋,越来越虚伪,越来越不堪。这是人心的结果,而不是道心之所为。

人心很危险,很容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说及人心的句子很多:人心难测,世情如霜;深渊有底,人心难猜;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路遥知马力不足,日久见人心叵测......

化人心成道心,修人心向道心,将危险的人心升级成精微的道心,是古今中外、所有宗教、**和组织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所以《中庸》又说:“修道之谓教。”修行道心就是教育的根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六祖的境界,我们望尘莫及。还是从师兄神秀的境界开始修行吧: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但凡一个社会乱了,不是社会本身的事,是社会人的心乱了。好比一个孩子学习不好,不是孩子学习的问题,而是孩子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思考学习以外的事超过了学习分内的事。而孩子学习不好,并不是孩子自身的事,而是家长的心没有放正,或者太急,或者太偏,或者太不上心。

人心与道心是一颗心,祛除一份私欲,就是向道心归拢了一步。而增添一份私欲,就是离道心又远了数尺。

当一个家庭充分理解了人心与道心的关系,则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没有过不好的日子,没有不到来的幸福。

今天解读的原文是《传习录·*省曾录》:

先生说:“率性之谓道”,就是道心。在其中若添加了一些人的欲望,就是人心。道心原本无声无臭,因此说是“微”;按照人心去做,就有许多不安稳之处,因此说是“惟危”。

张建云

天津家风研究院院长。

作家、国学学者、《中国家风》主编、天津市*协委员。

曾任中央*校国学签约主讲人,现为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听读导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说家风middot致良知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