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6美国加州迪安萨大学
“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这是依据天台宗的判教,就是天台宗的说法。
天台大师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论,把它判别为藏、通、别、圆四教。这个四教实在是佛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这是后来的祖师大德们将世尊一生所说的重新再整理。最早在印度的结集,只把佛所说的记录下来编成经典,就是编成书籍流通,没有详细的分类。
传到中国来之后,到隋唐之间,中国大乘佛法宗派形成,都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的。这些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为了教学方便起见,将经典加以分类。由浅而深,就好像编教科书一样,佛的这些经,哪些经适合于初学的,哪些经应当编在高阶层的,提供修学研究的。
又按一般人根性不相同,利根应该从哪些经典入,钝根的从哪些经典入,所以就有藏、通、别、圆这种判法。用现代教学的意义来说,就有一点像课程标准,应该摆在几年级,摆在哪一个学科,有这个意思在。
在佛法里面说,藏教是小乘,藏叫三藏教,就是依佛所讲的经、律、论三藏,以这个为教科书,这小乘教。讲阿含是经藏,毘奈耶是律藏,阿毘达磨是论藏,这是我们中文所翻的经典里面,小乘三藏可以说是相当的完整。
小乘不但传在中国,尤其是传在泰国、锡兰这些国家,锡兰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他们传过去是用巴利文所写的,巴利文的三藏就是小乘的三藏。
他们的经典跟我们藏经里面小乘经典做个比较,我曾经听一些法师告诉我,只比我们多了五十几部,它有几千部经典,由此可知,我们翻译得确实相当完整。
小乘经在中国唐朝时候曾经兴了一个时期,但是为时不长,以后就衰没了,就没有人再去研究小乘经。我们研究它的原因,第一个,小乘经的翻译在文字上来说不如大乘经。
诸位去看看藏经就晓得,没有大乘翻译得那么好,文字之美,义理之通畅,都是小乘经比不上的。第二,是中国儒家跟道家这些典籍足以代替小乘。
以后,你看佛门的弟子,特别是出家的这些高僧大德,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在儒、道上奠定很好的根基。因为儒、道思想确实是很接近小乘,就以这个取代小乘佛法。所以小乘佛法在中国虽然有这样丰富的典籍,没有人去学。
小乘所讲的是生灭四谛,它完全是从事上来着手的。大乘佛法通教,就是大乘的始教,开始,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后通别、圆,所以就称它为通教,实在是大乘的开始。别教是纯粹的大乘,这里面完全没有小乘的思想,是纯粹的大乘。
最后讲到圆教,圆教是圆融,这才真正是究竟。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教都有苦集灭道,由此可知,四谛跟三十七道品都通大小乘,可以说是一切佛法的纲要。说得最简单的是四谛,说得稍微详细一点是三十七品,三十七品就是四谛的展开,三十七道品浓缩就变成四谛法。
四谛里面有苦集灭道,前面也曾跟诸位提到,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所以四谛的内容是世出世间双重因果,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世出世间一切事理的真相。我们在此地就完全明白了,佛所说的一切法没有别的,只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为我们说明而已。
这个事情,世间人没有人能够说出的,世间虽然有不少宗教家,对于世间因果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在许多宗教里面,甚至于中国古籍、古人笔记里面,我们看到许多讲因缘果报的这些事实,要推究它的道理,往往就含糊笼统带过去了。
为什么?没有人能够知道。因此,世尊不能不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既然有一些人想明白这些道理,没有人能说得出来,佛才降生到这个世界,为我们说明这些事实的真相。所以这桩事情,唯独佛法能说得详尽,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佛虽然详细说明了,我们读了、听了能信吗?好在佛的教学,目的是要我们自己亲证,不是说我们信了就算,信了不行。佛法修学有四个阶段,叫信、解、行、证,这四个阶段。绝对不是说止于信这就算了事,这个不可以,这是你自己得不到利益的。
你信了以后要了解,对于佛所讲的理论、方法你都要明了,明了之后你要行,你要依照这个方法、理论去做,然后证明你所信的、所解的是真实不虚。证什么?就是用实际的行持证明佛所讲的信解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这才叫真实的教学。并不是说佛所讲的我们相信就完了,不如此,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证实。
藏教里面讲的这些事,就是此地讲的生灭四谛,生灭是现象,苦集灭道。苦是讲世间的果报,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有情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动物,一切动物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换句话说,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生灭法,既然是生灭法那就是无常。
所以苦谛里面,我们认识它的真相就是生灭无常,这个是苦。实在讲生老病死是个轮回的相,不是说死了什么都没有了,那我们也不必修行,死了一切都完了,这倒是好事。事实上死了之后,经上讲,过了四十九天你又生了,死下面是生,永远在轮回。
所以佛在经上讲生死疲劳,在六道里面永远搞生老病死,没有休息、没有止境,这才叫可怕。我们学佛最大的目标就是希望死了以后不要再生,就是不要再搞生死轮回。在一般宗教里面讲永生,但是我们明了永生不是真的,只是天上寿命长一些而已,只是寿命长,并不是真正的永生。所以,这叫三界统苦。
集就是因,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果报,为什么有这个事情?因为你起惑造业,起惑是迷惑,你对于事实真相不明了,这是惑,迷惑。人对于事实真相不明了,他就妄动,所以就有妄想,有妄想、有烦恼。妄想、烦恼你就不能没有造作,于是乎就造业。
业里面有善业、有恶业,业的差别不同,于是乎就有六道,六种的果报。这六种,佛告诉我们,上面三种可以称之为善道,天、阿修罗、人,这三善道;下面三种,地狱、饿*、畜生叫三恶道,都是迷惑、造业所感得的果报,这个叫集。由此可知,这个果报确实是自作自受。
怎样能够超越六道?佛教给我们灭、道。灭的是什么?把三界六道的因灭掉,因没有了,果当然就没有。诸位要晓得,灭是灭烦恼、灭妄想,把这个东西灭掉,所以灭是出世间的果报。灭也翻作圆寂,也翻作涅盘,涅盘是梵语音译
的,意思就是灭。圆寂,寂就是寂灭,圆是圆满,圆满的寂灭了妄想跟烦恼、生死轮回,这叫灭。因此,小乘阿罗汉所证得的,我们就叫它做涅盘,因为他三界六道的因灭掉了,果当然没有了,于是乎就超越了三界。
但是他这个灭并没有究竟,在三大类烦恼里只灭了见思烦恼,还有微细的尘沙、无明烦恼他并没有灭掉,所以只是超越三界,没有明心见性,我们称它作小乘涅盘。
要怎样达到灭谛的效果?这就得修道。所以道是灭之因,灭是道之果。道,简单的说就是此地所说的三十七道品,我们要依这些道品来修学。这些道品展开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无量法门,无量法门里面我们要懂得拣别,就是选择。
选择的标准一定要依自己的根性,换句话说,要依自己的程度,依自己的生活;用现代话来讲,就是眼前我们自己能够具备的一些条件,这样修学就容易了。佛许多的方法提供我们做参考,让我们自己去选择。
净土的众生,如果他是小乘根性的,也就是过去生中对于小乘法修得多,现在还有小乘的习气。小乘的习气不难看出,小乘人比较保守,对于事相、仪规看得很重。大乘根性的人比较开放,重视在心地的清净,对于事相上往往他不拘小节,对这个不太重视。
小乘对于事相非常重视,现在南传小乘的佛法跟中国大乘佛法,很明显的我们能够看得出来。这是小乘根性熟的,一定是依生灭四谛来修行,这就是属于藏教道品,是藏教人的根性。
第二种是通教,刚才说过这是大乘的开始。有一类这种根性的人,他对于小乘也非常的向往、也很爱好,对于大乘别、圆也非常羡慕,实在讲这种根性的人是占大多数,我们今天修净土里面,绝大多数是这一类根性的人。
因为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称它作通教。这个根性比前面人要猛利;换句话说,要聪明,领悟的能力比前面人要高。他所依的苦谛,苦集灭道,正如同《般若经》上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像小乘,小乘执着在事相上,苦,真苦!真有这个苦的感受。
大乘通教的人他对于苦的感受就比较少,所谓是他能看得开、他放得下,他能够随缘,所以苦的逼迫他的感触就比较少,就比较轻。集也是如幻如化。《金刚经》上说“三心不可得”,三心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三心不可得。
我们想想起心动念,造作一切善恶业,都是念头,念头不可得,那还造什么业?所以他对于世间法看得确实是比一般人要淡薄,这个对于修学有很大的帮助。
道谛,这是《般若经》上常讲的不二法门,与集谛同样是如幻如化,所谓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灭谛它也没有生灭之相,因为佛所为我们讲的菩提涅盘也是如幻如化。念佛的众生,如果是这一类的根机,他一定是依通教道品来修学。
但是通教道品跟前面藏教道品都一定要有好的老师,确实他是有师承指点,容易成就。如果遇不到善知识,实在说通教根性的人不如藏教,通教最怕走火入魔,所谓走火入魔是流到狂慧去,甚至连善恶因果他都不相信。
这个东西也是如幻如化,哪是真的?对于一切因果错解了,那麻烦就大了。并不是他真正入了这个境界,真正入境界那心清如水,他生的是真智慧;就怕自己没有真实境界,错认了佛法,这就是所谓恶取空,执着空,这个过失很大。
第三种是别教。别教是纯粹大乘,所谓是菩萨法。它不通藏教,也不通通教,跟后面圆教也不一样,所以它是特别,称之为别。这里面含着无量无尽的法门,所以别教说它的内容是无量四谛。
苦谛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华严经》有“四谛品”,“四谛品”的内容完全是讲别教无量四谛。《华严》是纯大乘菩萨法,但是《华严》是圆教,“四谛品”里所说的是讲别教的无量四谛。
在《华严》,别跟圆也能够融会贯通,因为圆能够摄别,别不能摄圆;圆教可以包括藏通别,统统都包括,别教不能包括圆。所以无量四谛,《华严经》里面说得非常详细。
果报无量无边,它的因缘当然也是无量无边。一切众生妄想、执着、分别、烦恼各个不同,没有相同的,所以他的因也非常的复杂。道品就是修行的方法,就是佛在经上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所以道品也是无量。
灭谛里面所讲的果,也就是讲的菩提涅盘。菩提涅盘也有种种不同,天台大师跟我们讲的佛果,藏教有佛,我们称为藏教的佛。通教修到最高也称佛,称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虽然都成佛了,其实这些佛的果位、境界确实不相同。
藏教的佛比阿罗汉位子高,但是还不如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见性了,明心见性,藏教的佛没见性。藏教的阿罗汉,就是小乘最高的果位,小乘阿罗汉所证的、所断的等于圆教七信位的菩萨,藏教的佛只是八信、九信而已,所以没有见性。通教的佛还是没有见性,别教佛等于圆教十行第二行位的菩萨。
我们知道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十住、初行、二行,别教的佛,四十一品无明只断十二品,并没有完全断,这个算是见性了。圆教的佛是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所以成佛也不一样,灭谛所说的内容也不相同。
修净土的大众,如果是别教根性,多半是依无量四谛而修。这个我们也可以说,在净宗修学大众当中也是占很大的比例。我们看到许多念佛人,遍涉大乘经论,我们晓得他是别教的根机,对于一切大乘经论他都涉猎。
这一类的修学,也要看他根性利不利,真正利根,修学到一个阶段他会回头。像我们看历代的祖师们,永明延寿大师是从禅宗里面回头的,相当于前面讲的通教的根性。但是他对于大乘佛法涉猎得非常之广,他不是完全的空宗,通教是讲空,别教是讲有。
像莲池、蕅益大师,乃至于印光大师,这是近代的,年轻的时候都是涉猎许多大乘佛法。我们以这个标准来看,他们是别教的根机。但是到了晚年,他们的根性成熟,将所有一切修学的那些法门全部都舍弃、都放下,专修念佛法门,这一专就变成圆教了。由此可知,圆顿根机确实我们在历史上所见到的,是可以培养的,可以养成的。
真正觉悟之后,唯独念佛往生这个法门是真实的,其他的都不要了。为什么?决不愿意再在那上面浪费宝贵的光阴,没有一个不专修。所以莲池大师到了晚年,他老人家所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再不搞了,“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
自己一部《阿弥陀经》,一声“阿弥陀佛”,晚年就是这个。蕅益大师亦复如是,印光大师也是这个样子。所以真正到成熟的时候,必然是一门专精,这是我们从历代祖师大德那个地方所看到的。
回头得愈快愈难得,愈快愈殊胜,换句话说,将来你往生的品位愈高。所以佛门里面,无量无边的典籍是接引初学的,因为初学的根性非常复杂。真正自己明白、了解、觉悟了,所谓觉悟就是真正知道这个世界苦,下定决心要离开六道轮回。
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求生净土,要见阿弥陀佛,这个人就是真正觉悟了。真正觉悟也能看得出来。从什么地方看?他那个样子一定是一天到晚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他一切都放下、都舍弃了,这是真正觉悟。
第四种是圆教。圆教所讲的三谛圆融,圆修圆证。他看四谛法是“无作四谛”,这个到圆满了。真妄一如,性相不二,这是心地真正清净,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你看到这个宇宙人生跟别人看的确实不一样。
所谓是诸法实相,他见到了,一切诸法的真实相见到了。《心经》里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就是用,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用最深的智慧、最大的智慧,深般若波罗蜜就是甚深的智慧。
观察宇宙人生,他见到了“五蕴皆空”,这个世间一切万事万相都是五蕴组合的,五蕴皆空就是万法皆空。空是说的性,《金刚经》上,空讲的是性,色讲的是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相一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理事不二,他看到真相了。这是要很大的智慧就见到,圆教的人他见到了。
集谛,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盘,生死跟涅盘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看到是生死,圆教菩萨看到是涅盘;也就是凡夫看到是生灭,圆教菩萨眼睛里看的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我们看到是有生有灭,他看到的真相不生不灭。
这是一回什么事情?他并没有看错,现在我们科学相当发达,对于佛经里面所讲这些境界,有某些部分确实提出很好的证明。科学家讲物质不灭,我们身体是物质,死了是不是灭了?不灭。物质不灭,精神也不灭,不灭就是佛法里头讲的涅盘的意思,涅盘就是不生不灭。
所以,圆教菩萨看一切法、一切现象,缘聚缘散。大乘佛法非常重视缘生,一切法是因缘生的,缘聚就有,缘散就灭。实际上缘聚也没有,也不生,缘散亦非灭,这才把事实真相看出来了。
我们凡夫着相,不知道它里头有道理。譬如我们这本书,书是什么?许多纸张聚集在此地订成一本,我们叫它书;这是这么多纸张聚集在这里,书的相现前了。我们把它拆开来,一张一张分散,书没有了,书灭了,其实没有灭。
诸位从这个比喻上去体会,聚起来有没有书?聚起来书没有生,把它拆开散掉,书也没有失掉,现相不过是缘聚缘散而已,怎么在这里头执着这个相?执着什么?执着那个书的相,执着这个生灭相。
这个执着是错误的,叫妄想、执着,是错误的。所有一切法都是没有生灭,《金刚经》讲到大,讲到世界,世界有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叫“一合相”。
合是组合、聚合,一就是我们今天讲基本的物质,这个我还说不上来,不晓得是叫原子、是叫粒子是叫什么,现在科学家所叫的。佛经上的名词叫微尘,是微尘集聚的,是一个基本的物质聚合组成的这么一个世界。
聚起来现这个相,散开来就没有这个相,正在聚的时候也没有这个相,散开来的时候,这个相怎么可以说相有生灭?这是事实,我们细细去体会能够明白几分。然后对于一切事相,我们就不会执着了,知道这个现相实在没有生灭,相没有生灭,我们的精神、心性没有生灭。
真正达到像大菩萨们这个境界,神通示现,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为什么能现身?因为他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了解,完全明白,明白之后你就能控制宇宙,你就得大自在。
所以说控制环境,可以随心所欲的组成这个现相;不用这个现相,立刻就分散,缘就散掉了。缘聚缘散他能够自在的控制,这就叫神通变化,神通变化的道理就在此地。我们想想这个道理是讲得通的,对于神通变化这个事情我们就会相信。
为什么?它有理,理上讲得通。现在科学上的名词叫能与质的互相转变,就是这个道理。质就是物质,能量可以变成物质,物质可以变成能量。能量是空,物质是有,空可以变成有,有也可以变成空,空有不二。
但是科学家今天所说的能跟质是一个事情,能是质之能,质是能之质,这科学发现了。还有一个,科学还没有发现、还没有讲到。这是给你讲物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物质,没有说到精神,心能超过了质能。
为什么菩萨神通广大变化自在?是用心能来操纵质能。我们今天虽然晓得这个原理,不知道怎么变法。变法的原理在哪里?在心能。所以甚深的禅定当中能够得神通,甚深的禅定是什么?禅定是心能,心能可以能够支配质能,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质能。
很遗憾科学家没有学佛,如果学佛的话,可能科学还要突飞猛进,使一切不可思议、不能做到的统统都能够变现出来,都能够做到。今天科学家还是在质能的范围,没有能够突破到心能。
说到道,它是偏邪皆中正,无道可修,修而无修,无修而修。“灭谛”,生死即涅盘,无证而证,证而无证。净宗学人里面如果是圆教的根性,他会偏在无作四谛,这就是圆教道品。
由此可知,净土宗藏、通、别、圆,这是代表各种不同的根性、各种不同的层次,它统统都包括了。所以这个法门无比的广大,圆收、圆满的包括所有一切的法门。我们看底下:
“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半字法门”是比喻,半就是不圆满,藏教并不圆满,像前面所说,只断见思,尘沙、无明都没有断,所以它不是个圆满的法门。
净土本来没有五浊,我们娑婆世界才有五浊的现象,西方净土即使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没有五浊之相。浊的标准是用我们这个世界来说的,所以净土浊轻,凡圣同居土五浊现象非常的轻微,似不必用,在四种道品里头,可以不必用它。
“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小乘根性的人发心念佛求生净土,高明的善知识可以用这个迎合他的根性,因为他见到能生欢喜心,暂时用一用。如果不是小乘根性,换句话说,可以不必用这个方法。
“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通教,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都要修学的,可见得它是个普通的课程,是个共修的科目。同居净土的众生是带业往生去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见思烦恼没有断,只是念佛的功夫得力,把烦恼伏住,带业往生。
因此通道品有修学的必要,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些理论与方法。“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换句话说,大乘菩萨法就不是三乘共修。前面通道品是共同科目,这个是专修的,不是共同科目。
同居土的菩萨、方便土的菩萨他们学,有他们专修的学科,但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里面不需要了,他们不需要别道品,那是圆教道品里面才具足。
“圆道品”就是圆教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大乘经论里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佛说法的音声叫圆音,圆满之音。
这四种不同根性的人,同时听佛说法,小乘人得小乘利益,大乘人得大乘利益,别教人得别教利益,圆教人得圆教利益,这个实在说我们不难体会。为什么?在我们学校教学当中,老师站在台上上课,下面几十个学生在听讲,各个学生领悟的也不相同。
有些学生根性劣的,完全不能领悟,有些能领悟一半,有些能透彻领悟,就跟此地讲的是一个道理。不过佛法里面讲的,比我们这个更深更广就是了。所以我们看到好像很神奇的样子,其实不难懂。
圆道品是无上佛法,四种净土是说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净土,无论在哪一土都能听到,这是说明西方净土四土圆融。一切经论常常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为的这一条,因为一切诸佛也都有四土,但是四土不圆融。
譬如说圆道品只有在实报土跟寂光土可以听到,这是说他方世界;在西方世界,圆教根性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他听佛菩萨讲经说法,说的就是无上佛法,就听到圆教的道品,这是他方世界所没有的。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地方也曾经讲过圆教道品,大家所知道的《华严经》。《华严经》在什么地方讲的?释迦牟尼佛初成佛道,在菩提树下讲的。多少时间?有两个说法,一个说二七日中,一个说三七日中,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天,有这两种说法。
为哪些人讲的?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讲的。我们世间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底下铺着一些草在那个地方打坐,我们看到是动也没动,谁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定中讲《华严经》,热闹非凡,你看《华严经》多热闹。我们凡夫看都看不见,怎么能参加他的法会?这就是说四土不在一起。佛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这里众生没分,听不到。
现在《华严经》从哪里来的?现在有很多人不承认《华严经》是佛说的,不但不承认《华严》是佛说的,一切大乘都不承认,所谓大乘非佛说。这什么人说的?小乘人说的,小乘人执着在事相上。
我们今天的《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取得的。我们讲龙宫,现在人说没有,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潜水艇几乎连南北极底下都去过,没有发现龙宫。月亮里面有月宫、有宫殿、有嫦娥,现在登陆月球也没看到。
到底有没有?给诸位说,是真有,我们凡夫见不到。不要说是佛菩萨境界我们见不到,现在有许多人相信,连外国人都相信这世界上有*,这是很多外国人都相信了。我们中国人讲*讲得更多,凡是有人住的地方就有*住,人*杂居住在一起,人见不到*,*也见不到人,人不妨碍*,*也不妨碍人。
可能我们人的房子跟*的房子就在一起,两个房子重迭,我们的墙挡不住*,*的墙挡不住人,我们看*穿墙而过,*的房子也看到我们人穿墙而过。这要用现代话来解释,我们的空间不一样,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四度空间里,他们可能是五度、六度,所以就见不到了。空间是无限的度数。
所以菩萨见不到佛,佛能见到菩萨。佛要跟菩萨见面,一定要现作菩萨才能见面。佛见到我们,但是佛要跟我们往来,佛一定也要变成人,降生在我们这个世间,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在人道才能跟人在一起;示现畜生跟畜生道在一起,示现饿*跟饿*道在一起。
这叫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高层次的人有能力接触下面,下面没有能力接触高层次的,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极乐之殊胜,就是它那里是四土圆融。
佛说法那更善巧,下面经文上讲得很清楚,佛能够变现六尘说法。变现这些鸟鹊,那还叫有情,变化所作的。一切环境,乃至于流水的声音,风吹树的声音,统统都说法,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
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大乘经典读多了,逐渐能体会、能明白,确实是有道理。有理当然就有事,我们今天科技的发明,要是跟五十年前的人、一百年前的人讲,他们都说这是神话,哪有可能!同样一个道理,我们今天看佛菩萨境界神奇莫测,实在讲就是一百年前看我们今天这个世界,那神奇莫测,真正是不可思议!
总而言之,四种净土里面,凡圣同居土里面四教都有。我们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圆教的经典、别教的经典我们统统都有。圆教经典,这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取出来的。龙宫里面他老人家所见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分量真正不可思议。
而是佛在十四天,或者说长一点,二十一天完成的,不可思议。那个分量,如果拿到我们这个地球上来,地球没有方法容纳,你就晓得多少。大本太多了,再中本,中本还嫌多,再带下本。
下本是什么?下本等于是提要。像我们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太大了。但《四库全书》有个提要,就是每一本书的题目、著作的人、内容是些什么,有个提要。这个提要,这么厚的精装本有五本,提要!
我们今天这个《华严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带出来的,是《华严经》的提要。传到中国,中国所翻译的《华严经》只有它原文的二分之一,一半,我们称它作略本华严。它不是下本,龙树菩萨带回来的是下本,下本有多少?有十万偈。
印度人算书本不像我们中国,中国是算字数,这本书多少字,以这个来算法。印度人算句子,四句叫一首偈,不管长短,四句叫一首偈。《华严经》有多少偈?有十万偈,换句话讲,四十万句,算句子,四十万句。
这么大的经典,我们今天中文翻译的只有原文的二分之一,所以称略本。这是圆教经典,要知道它的来处。诸位要想知道详细,看龙树菩萨的传记,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佛教里面的一位祖师大德,大乘佛法都是他传下来的。
大乘八个宗派都认为他是祖师,他是大乘八个宗共同的祖师,八宗共祖。方便土里面有别教、有圆教,藏教、通教没有;实报庄严土,只有圆教;常寂光土那是圆满的心性,教不教都谈不上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