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割肉救母,后受菩萨托梦,花费43年自建 [复制链接]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因与佛有缘,他出家为僧,济世救民;又因菩萨托梦,花费43年光阴自建寺庙、延绵香火。

在寺里他度过了甘守清贫的一生,粗茶淡饭,一件“百衲衣”更是一穿就穿到了80多岁。这位圣僧,便是“老师公”释觉定!

与佛结缘,一心向佛

释觉定,原名陈多兴,自幼家境贫寒,饱受穷人之苦。

那时,有位云游四方的僧人途经此地,正向陈家化斋之时,瞥见了陈多兴。

僧人当即惊讶地对其母说道,你儿颇有佛性之征,定是高僧转世啊。

当疑惑的陈母继续追问时,僧人却沉默不语了。

而那年,陈多兴仅仅五岁。

此后,领悟到僧人问而不答乃“天机不可泄露”之意的陈母,时常带着陈多兴去乡里的寺庙朝拜焚香,祈求佛祖保佑。

年幼的陈多兴虽然不能理解,但也会学着母亲的样子,跪地祷告。

其母相信,久而久之,耳濡目染的陈多兴定会得到佛祖的眷顾。

然而,那之后不久,陈多兴的父亲因重病奄奄一息。令人心寒的是家里的亲戚无一人前来看望。

陈多兴就这样亲眼看着父亲孤零零地在家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世间百态,人间冷暖,都让幼年的陈多兴品尝了一番。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生活的贫苦,让陈多兴的身躯变得愈加瘦小,但不变的是他明亮的眼神,仿佛永远都笼罩着神明的光。

14岁的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比同龄的孩子多了些隐忍,对于外界,他从不心生羡慕,反而看淡了生活中的琐碎常事。

或许是从小被高僧点化,又或是父亲去世后对世间百态的参悟,陈多兴渐渐真的对“佛”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素未识过字读过书的陈多兴开始翻阅经书,日复一日的硬啃,逐渐也能无师自通。

他也把自己当成僧人一样,吃斋念佛,不碰荤腥不杀生,不打诳语。

除此之外,陈多兴还为自己立下了规矩,每天早晚必须静坐一会儿,无论刮风下雨,也不论白天多么操劳疲惫,这个习惯都要铁打不动。

这样的修炼一直持续到陈多兴16岁。

那年,他突然顿悟佛理,感觉一股力量似乎一直牵制着他。俗世中的喜怒哀乐,他已经提不起兴趣,甚至感觉自己仿佛已经经历了世间所有的红尘。

年仅16岁的他在那年坚决而果断地选择了剃度为僧,成为一名真正的佛家子弟,以释觉定的法号开启了漫长的修行之路......

割肉救母,感动上苍

都说佛是四大皆空,人间情爱嗔痴皆为虚幻,俗世里的亲人也成为过往云烟。但与别的僧人不同,释觉定多了些柔情。

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他,不忍年迈的母亲佝偻着背下地农作。

于是他把一天掰成了两瓣用,白日里悉心照顾母亲,晚上则坚持去寺里敲钟念佛,这一晃就是数十年,从未懈怠。

日子不疾不徐地过去,陈多兴在佛法上的修行越来越深,然而,同时伴随着的是越来越苍老的母亲。

有一年,其母几度重病不起。释觉定看着平日里身子骨硬朗的母亲,突然变为了眼前瘦骨嶙峋的老人,心里五味杂陈。

去县里看病,连抓药的钱不够,释觉定只能去请周边一些赤脚郎中为母亲诊病,但本就身体孱弱的母亲不但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变本加厉了。

释觉定心急如焚但又束手无策。

一日,他在诵读《六度集经》时看到了释迦牟尼在未成佛之前,普渡众生的宏愿。

当时神明为了考验他的诚心,化身老鹰去追逐鸽子。释迦牟尼救下了鸽子,但为了不让老鹰挨饿,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给老鹰吃。

"割肉饲鹰"在释觉定的脑海中深深铭记,他从中参悟:或许替母亲纡解业障的方法,正应在自己身上。

焦灼之下,释觉定抛开一切,满脑子只为挽回濒临死亡的母亲。

他拔出匕首,毫不犹豫的割下左手臂上的一块肉,又文火熬成了汤喂给母亲喝下。

滴着血的释觉定,额角是喷涌而出的汗珠,但他一声未吭,神情淡定。

也许释觉定“割肉救母”的赤城之心、仁孝之德感化了上苍,他母亲的病真的渐渐好转起来,他的肉为母亲续上了余生中的最后几年。

云游四海,济世救民

多年后,其母寿终正寝。

释觉定料理了母亲的后事,此后的他再也没有了牵挂。与他常年“驻扎”的寺庙里的众僧告别后,释觉定至此云游四方。

往后数十载光阴,释觉定踏过了无数的山河湖海,各地拜师求学,对佛法的体悟也在日益精进。

他领悟到苦是修行的必经之路,但人间疾苦一生,他更愿意去渡他人,然后于渡人中渡己。

因此修行途中,释觉定的一颗善心接济了所到之处众多受苦受难之人,不论男女老少长幼尊卑,他都不遗余力的去帮助他们。

每当碰到什么山洪爆发、泥石流之类的灾难,释觉定都要去进行募捐,然后回来布施。

有一年,天降暴雨,村里的房屋、桥梁皆被冲毁,释觉定让弟子们大开寺门,接纳那些受难的村民,并向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

甚至在灾难结束后,释觉定为了方便附近乡邻的生活,又是亲力亲为的为百姓搭建起一座浮桥,供他们每日出入。

浮桥的每一根木桩都是释觉定与他的弟子一步步搬过来,每一枚钉子都是他们一锤锤敲进去的。

释觉定从不求任何回报,只为尽给自己最大的力去普渡众生。

还有一年,释觉定只身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司空山松波寺探访。

环顾寺院,释觉定意外的发现司空山松波寺寺门前的台阶早已破败不堪。

于是他心生不忍,和寺里主持商讨过后,回去带着香客乐捐而筹集出来的善款再次来到了松波寺,与寺中僧人一起丈量着台阶的长度,处理修缮事宜,帮助他们把破损的台阶修补完整。

不仅如此,释觉定内心还有着佛者对万物的心怀怜悯,善良纯粹。

夏日鸣蝉,秋日过蚁,再渺小的生命,他也不愿意伤害它们。扰人的蚊子,释觉定从不伸手驱赶;地上的小虫子,他也会小心翼翼的将他们捧起然后放回草丛中,就是为了避免过往的人无意中将他们踩死。

行善积德、慈悲大爱,都被释觉定践行的淋漓尽致。

以赤诚之心建寺43年

游历数十载后,四十四岁的释觉定来到了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的金龙山。

此地,释觉定本并未打算持久的停留,目的只是短暂的歇脚。

但那日,疲倦的释觉定早早入睡,在睡梦中他又被佛缘点中了。

次日清晨,释觉定仔细回想昨夜的梦,觉得这是佛祖对自己独特的托付,一分一厘都不能有差错。

接收佛祖的指示的释觉定随即开始马不停蹄的为建寺做筹划。

除了白日不辞艰辛的化缘,夜里他还挑灯设计图纸。直到年,释觉定终于艰难的正式动工了。

常年清修的他面对庞大的工程,手头有的仍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积蓄。

资金不够支付工人的劳作,他便竟然用耕地作为酬劳划分给他们。

经过半年的建设,地基才基本建成。但此时,释觉定已是“身无分文”,无奈的他只好将工人遣散了。

往后,他只能亲力亲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释觉定的身影就这样每日来来回回在金龙山山路间穿梭,一走就是四十三年。

院子、草屋,一砖一瓦都是他翻山越岭从金龙山下背上来。

为了走这段路,被释觉定磨破的鞋子不计其数。

如此庞大的工程,仅凭一人之力迎难而上,支撑着释觉定坚持不懈的,是他那颗对佛家无比虔诚的心。

整整43年的春秋冬夏后,这座曾经消失于山间平地的庙宇又拔地而起,就连寺院侧面那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在释觉定的努力下,慢慢的变成了春和景明的满山葱绿。

每日清晨,这座被取名为“正觉寺”的庙宇,它的寺门永远敞开,广迎着四方香客。

释觉定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大业,他半生的艰苦岁月都挥洒在了寺院的青砖之上,他也从一个年富力强的青年,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

释觉定的虔诚被山间的村民看在眼里,百姓们都觉得释觉定是佛陀转世,纷纷尊敬的称他为“老师公”。他获得了对僧人来说最好的赞誉。

甘守清贫,一件百衲衣一穿就是一辈子

如今的释觉定已经八十多岁,岁月给寺庙的青砖添上几分苔痕,他却一如往常,四下皆空。

山寺之中,身着宽大的袈裟,面容清瘦的“老师公”,手持扫帚,佝偻着身躯不紧不慢地清扫着寺庙前的落叶浮尘。

八十多岁的他垂垂暮已,仍在寺庙中甘守清贫,几十年未变,每日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

柴米油盐,他仅取维系生命所依,决不多取一瓢。一锅漂浮着几粒米的清粥与一盘水煮青菜,就是他的一日三餐。

可以说,释觉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苦行僧了。

他消瘦的身形上常年只笼着一件破烂而宽大的袈裟,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春寒料峭,他的身上永远都是这样一件衣服不离身。这是释觉定自己制作的“百衲衣”,从出家开始,已经缝缝补补穿到如今。

所谓"百衲衣",是僧人们为了戒掉贪欲所特订的衣服。僧人们会专门收集百姓丢弃不用的破布,清洗后一片片拼连、缝合拼凑来完成制作。

它的外表形似袈裟,却失了些光彩,这是僧人们以示“苦修”之意,同时破除意识上对穿着的任何贪念。

而一件百衲衣穿了四十几年,足以见得“老师公”释觉定的清修节俭与苦修之心。

即便他的“百衲衣”上沾满了汗水和尘土,也只是脱下来仔细洗洗,却从未换过其他衣服。

只有他自己知晓,他已觅得了生命的意义---衣食用度在他遁入空门后,就都已是无足轻重之物,思想的充实饱和和与内心的澄明清澈才是他唯一的寻求。

如今寺庙内香火源源不断,释觉定的门下也逐渐汇聚了众多的弟子和信徒。

他用一辈子去体会了人间疾苦,然后又去拯救世间的苦难,将一辈子的善良和恩德全都挥洒向了人间。释觉定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对佛门弟子言传身教、让佛的理念代代传播。

说来欣慰的是,八十多岁高龄的释觉定从来没有在小小的寺庙院落里绊过一次脚,摔过一次跟头,或许这是佛祖看见了他的诚意。

因此,注入他毕生心血的“正觉寺”必将还会护佑着释觉定老人走向终老。

结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释觉定从深山老林中走来,淡泊悠远,慈悲大爱,是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的一股清泉。佛门七十年,伴青灯古佛左右,贫苦修行换得的是一生的虔诚。

当夕阳笼罩着“正觉寺”,院门内:一个紫砂壶,缓缓冒着热气,缕缕茶香在佛寺中萦绕,落日夕阳里,那个穿着满是补丁的老僧人手拿扫帚扫去寺中浮尘,享受着远离世俗的安静,看淡世间百态。

这时,人们才幡然醒悟,原来,这就是"佛"的一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